宋代是文豪辈出的“黄金时代”,闻名千古的诗人不在少数,留下的佳作更是广为传诵。但同时文坛上还有许多没有名气的小人物们,犹如在历史天空中一闪而逝的流星,关于他们的记载几近于无。但他们留下的佳作名句,往往能给后世带来不小的惊喜。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苏麟
我们都知道宋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武德不盛,但论起文治来,那绝对是排得上号的,唐宋八大家里宋朝的那六位全部生活在宋仁宗时期,那些文豪大家闪耀古今。
苏麟也是宋仁宗时期的一个诗人,在杭州任一个属县巡检,生平不详,大约于公元969年出生,卒于1052年。任职的巡检在朝臣系列中,属于最低级的武官职位了。一生也没留下什么作品,但他写下的“断句”千古传诵,人人会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有关这句诗的来历,还和另一位仁宗时期的重臣同时也是大文豪的范仲淹有关。南宋时期的另一位不怎么有名,生卒年也不详的文人俞文豹,将这段故事收录在自己的著作《清夜录》里。
书中记载:“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公即荐之。”
范仲淹晚年调任知杭州,此时距离他主持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已有四年,但他仍努力为朝廷做事,任职期间选拔举荐人才,有任巡检一职的小官苏麟,工作上距离范大人有些远,眼看其他同僚们都在进步,唯独自己没有得到提携。渴望进步的他,又碍于面子,纠结中,想到了用“"献诗"来向上官范仲淹表明想升迁的想法。
于是就借述职的机会,将这两句呈了上去。范仲淹读到后,自然懂了他的诉求,也向朝廷推荐了他。
后来这两句又化为了成语:近水楼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诗不在多,两句又如何?
李禺
有道是一招鲜吃遍天,只靠一首诗就可以名传千古。李禺一个宋代名不见经传的人,却写出了一首奇诗《两相思》,这是首“回文诗”顺着读和倒着读都可以,而李禺的这首,顺读是一首《思妻诗》,倒着读,把每个字的排列顺序换一下,就变成了《思夫诗》,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两相思》顺读曰《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曰《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李禺在历史上没多大名气,但从这首构思巧妙的《两相思》来看,想必是一位内心非常细腻的人,只有真正痴情且有着深切感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至今读来仍让人鼻酸。
韩玉父
初听这个名字时,我还以为是位男性诗人,但却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李清超的女弟子。李清照一生没有子女,一身所学没有留下传人。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才藻非女子事也”为由予以拒绝。韩玉父确切来说也不能称为传人,只是有一段香火缘,幼年时曾跟着李清照学诗。
韩玉父,长大后嫁给穷小子林子建为妻,婚后拿钱供丈夫在京城太学安心读书。后来林子建考得功名被派往福建当官,韩玉父又把家里的钱都让他带上,免得路途劳顿,到任后也能作打点之用。
林子建对韩玉父拍胸脯保证,安顿下来后,于秋冬之际派人接她到福建。谁知这人竟是个负心汉,一去杳无音信,食言了。韩玉父还是不相信丈夫骗她,于是就带着婢女千里寻夫,被路人笑话后在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题漠口铺》
南行踰万山,复入武阳路。
黎明与鸡兴,理发漠口铺。
旴江在何所,极目烟水暮。
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妇。
知君非秋胡,强颜且西去。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知,韩玉父为寻夫,跋山涉水南下,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福建时,才得知林子建已经去江西做官,她们又折返回去,到达了武阳,走到一个叫漠口铺的地方时,被过路的旅人嘲笑,又委屈又气愤,便挥笔在墙壁上写了首诗。寥寥几句,字字珠玑,有才情更有胆量,不愧是跟着敢爱敢恨的李清照学诗的人。
尤其是这句“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妇。”将自己嫁给负心汉的经历作为耻辱,公开指责了丈夫的行径。
最后一联引用典故,把丈夫比作秋胡。秋胡是春秋时鲁国人,结婚五天后出门求官,五年后才回来,见郊外一女子在采桑,见色起意就来戏弄她,哪知采桑女就是自己妻子,回家后妻子对秋胡严厉斥责,妻子最终投河自尽。后以"秋胡"泛指爱情不专一的男子。
后来她过得如何史书上也并无记载,但愿这样一位敢爱敢恨的女子,最终是和自己的良人相伴一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林升
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亦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现存的作品也仅有两篇。明代田汝成编著的散文集《西湖游览志余》中收录其一首,便是林升的七言绝句《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邸:指的是客栈、旅店,这是林升将自己的诗作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全文无一脏字,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一首高雅的“骂作”。
林升的生平主要在宋高宗与宋孝宗在位期间,此时的宋朝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皇上跑,臣子跑,子民跑,跑到江南一隅躲藏,
一藏一躲就是百多年,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中,直到灭亡。
江南好,西湖美。南迁后,南宋的当权者们成了西湖的最尊贵的游客,他们乘坐在豪华的龙舟之中,享受着西湖的美丽风光。暖风吹拂着,掠过那些人的身体,丝竹歌舞中,熏人欲醉,早已忘了国仇家恨,忘了受苦百姓,忘了身处何方,以为还活在从前的汴梁城中,一切照旧,得过且过佯装盛世,成为一群装睡的人。
林升想将他们唤醒,将自己的愤懑以讽刺的语言公布于酒店外墙之上,后世广为传诵,并常用以鞭笞醉生梦死者。
雷震
雷震与林升可能南宋同时期的人,所生活的年代有交集,比林升稍晚一些。有说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也有说是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他的个人生平历史记载虽几近于无,但他却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乡间晚景的诗,非常幽雅美丽,富有生活情趣,因而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
春末时节,村外的池塘里长满青草,春雨将池塘灌得满满,落日西沉犹如被山衔住,余晖浸透水波。村中放牛的孩子也该回家了,悠闲的坐在牛背上,手中握着短笛随意吹着曲子,慢悠悠往家走,天真烂漫。
诗人摄取的画面不大,但基调鲜明,畅快活泼,自然灵动,读来令人神清气爽,透着令人舒适的恬静,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朱翌
朱翌与上述五人相比,生平资料还多一些。在宋高宗时期,当官当到了中书舍人,生卒年也有记载。虽说名气也不大,但却写过不少诗词作品,只是多数作品都没什么特色。唯独这首别具特色的《点绛唇》,历来被公认为是咏梅词中最富特色的一首。
《点绛唇·梅》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断桥就是西湖白堤上的那座,这首词,是作者十八岁时冒雪游览西湖赏梅花时所作,当时著名词人朱敦儒,看到后十分赞赏,于是就随手抄写在扇面上,作者差点就被“白剽”了。
全词没有一个生僻字,清新明美,平淡似水,却蕴涵深味。特别是最后的“一点香随马”
这5个字,用的是出神入化,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