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李敖的阅读方法论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做《把时间当朋友》,书中提到李敖看书的方法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李敖是个狂妄无礼但是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虽然为人令人颇为失望,但是博学确实是很深厚的。这与他的读书方法不无关系。
李敖提到他的读书方法是将自己看过的书籍或者报纸,杂志进行“分尸”一样的解剖留存,对于有用的部分,他会用美工刀剪下来分门别类的保存在特定的收藏夹里,甚至有时同一本书籍会买两本,用于剪切保存,对于背面的则复印下来。等到要写一本小说,需要素材的时候,他便从这些收集的资料中,快速的便能找到思路和素材来源。
总结来说便是:专注于精华的部分,整理收录,最终为我所用。
李敖的读书方法令我感到震惊,因为我平时是个不愿意在书上随意划线写字的人,更不用说拆分剪切下来,首先是担心破坏书籍的美感,其次是担心对作者的不尊重。但是后来想想,自己的想法又有点可笑,因为纸质毕竟只是物质的表面,只有真的吸收了作者所表达的精华以及尝试着站在一定的高度与作者对话交流,才能说是最终拥有了这本书,因为那时已经跳脱出有形变成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是事实却是人们的灵感多数来源于过去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而人们对于看过的书籍大多都是很快便忘记了,灵感很难获得,李敖这种看似笨笨的做法,虽然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通过系统的整理将这些进一步封存在个人的“知识库”中,最后转化成个人的表述,信手捏来了。(昨日发文,朋友私下与我交流说我思考浅显,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助长抄袭之气。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原意....)
其实看到李敖的读书方法时,我心中有一种灵光乍现,醍醐灌顶之感。因为之前有段时间,我大概在100天内看了25本书籍,可以说很密集的看书了,但是我却并未系统的消化过,仅仅不求甚解的看完罢了,只为一时之快。半年过去,似乎也快忘得差不多了。想到这些,我开始思考如何阅读应该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吧,于是我开始拿起我书架上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寻求答案。
这本书放在我书架上已有大半年的时间了,之前总提不起宠幸它的兴趣,待打开时,就只剩下相见恨晚的赞叹了。希望能给大家建立系统化知识储蓄带来便利。
注释:以下内容非原创,仅为《如何阅读一本书》相关章节的整理总结
如何做一个有要求的读者
首先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看书不困.......
不困的唯一办法就是用脑子看书啦。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就像带着藏宝图去寻求宝藏,精神抖擞又充满未知的挑战。
书中作者提倡读者应该主带着的四个问题阅读,这样才能从被动到主动。
1.整体而言,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四个问题,我们开始进入书籍的阅读,这时需要学会做笔记和作者进行交流对话。笔记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支笔。
然后开始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线,画圈圈,画标记,还有就是强烈支持的,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很多人舍不得在书上画上一笔一划,担心破坏了美感,但是单纯拥有一本洁白无瑕的书籍,我们只是拥有了几张纸罢了,只有和作者对话,衍生出自己的想法,并将书中的精华吸收为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拥有了这本书。我想比起李敖“分尸”般的做法,这已经算是极度“优雅”啦。
对于书籍,阅读有三个层次
(毕业之后,工具书是很多人绕不过去的一个槛,而越是专业性的书籍,越是符合以下的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对于一头牛的肌理骨骼结构了解的足够清楚,下刀才能游刃有余。通过思维导图或者书籍目录整理框架是第一步。
第二个层次:了解书的概念体系。一本工具书总归是以概念做支撑,试图讲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书籍的概念为我们下个阶段的进阶提供基础。
第三个层次:能够针对一个问题,辩证的去讨论几本书籍,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时的表现则为当讨论一个话题时,有的人总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并还能得出自己有见地的结论,如李敖。
如书中所说,阅读是有方法的,不同分类的书籍阅读方法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在这里强烈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找到好的方法往往令我们事半功倍受益匪浅,而这些方法的实践运用并非朝夕之间,而是通过我们下意识的不断训练而逐渐成为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共勉之。
(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