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桂圆。
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瞬间点燃了全球对AI的热情。尽管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已经指出人类对AI(人工智能)的探索需要有边界感,但我依然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字的无力感。《智人之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论证上都已达到如此高境界的输出,却依然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伴随着DeepSeek的到来,全世界又打响了对AI研究的新年第一炮。
人性的缺陷
引用20世纪思想史的一句话:
“科学制造了一个冰冷、空虚、黑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抓住的细节越多,消耗的画面越大,即便是语言也不足以说明我们知道的东西或者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
人类本性中的某些致命缺陷会让人类追求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驾驭的力量。歌德曾写过一篇《魔法师学徒》,这是一个类似警世寓言的故事:
“我召唤了魔法精灵,却无法让它停下来。”
魔法师立刻解除了咒语,阻止了大水。这给小学徒(也就是给人类)的教训再清楚不过了:永远别去召唤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
再说一个例子,希腊神话中提及一位名叫法厄同(Phaethon)的男孩,他发现自己竟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儿子。他想要挑战命运,驾驶太阳神的四马金车穿越天空。太阳神警告法厄同,驾驭四马金车的天马绝非凡人所能掌控,但终究抵挡不住法厄同的再三恳求,只得让步,任由法厄同得意洋洋地驾车飞上天空。不出所料,天马很快失控。由于无法控制四马金车,法厄同导致了干旱和灾难,最终这位自负的凡人如流星般从天际坠落,自身亦在烈焰中燃烧。
糟糕的是,这些故事并未使我们意识到,神祇或魔法师本身就是人类的造物,与四马金车并无本质区别。我们创造出强大的事物,却往往引发始料未及的后果。而这些后果,有时远超我们的掌控能力,它们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着我们精心构建的理智与信仰的花园。我们陶醉于对神秘力量的幻想与崇拜,却忽视了这些力量背后隐藏的复杂逻辑与潜在风险。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正被不由分说地推入世界,等到我们习惯了这个世界之时,我们却又面临死亡。”这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要素——意志与内在生命之间的分裂。
“内在生命超脱、独立于意志之外,而理解内在生命的恰当方式与其说是思考,不如说是屈从。海德格尔确实认为,西方的做法需要怀疑的审视,科学则越来越执着于控制,而非理解。”
越是在这种时刻,哲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管它一直被当下所忽视。(事实上,哲学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其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往往被人类所轻视。)以文字为载体,传递思想,旨在引导人们在飞速发展却偏离轨道的进程中,逐步回归正途。
同化的世界
正如我们所知,科学为我们描绘了这个唯一存在的世界,即我们身处的周遭世界。因此,哲学的职责在于分析和评述科学的观念与理论,进而对其进行完善,使其更加精确且实用。这也正是逻辑实证主义的遗产被冠以“分析哲学”之称的缘由所在。
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小说背景设定在1914年之前的奥匈帝国。故事以主人公乌尔里希为中心展开,他是“平行行动”委员会的秘书,该委员会负责筹备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乌尔里希深刻认识到,对他而言,可能性远比中庸且死板的现实更为重要。他自视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他不再将人,而是将物质视为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然诞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世界。”他目睹自己被迫直面时代的诸多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与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
简而言之,《没有个性的人》的核心主题是在科学时代生而为人,到底意义何在。穆齐尔问道:
“如果我们所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感官,如果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只限于科学家对人体的了解,如果所有对价值、伦理和美学的普遍原理和探讨都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那么我们该怎么活下去?”
“我们失去了所有内心的声音。在这个时代我们知道得太多,理性统治了我们的生活。”
在追求力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更加审慎?是否应深入思考,这些被创造出的概念究竟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又如何在无形中引导着我们的行为?神祇、魔法师,乃至一切看似超凡脱俗的存在,它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拥有无尽的智慧与慈悲?
未知的领域
或许,当我们从狂热中冷静下来,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这一切时,会发现那些曾让我们顶礼膜拜的力量,不过是我们内心恐惧与渴望的投影。而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界赋予的神秘光环,而在于我们内心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好奇与探索。
我并不排斥AI的开发(所撰写的文字也会借助AI的功能进行校验、优化和润色。作为辅助工具而言,它确实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是时代发展下无法阻挡的产物,但真的有必要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吗?届时,人类真的能更好地驾驭吗?我们似乎已习惯于坐在这趟疾驰的科技列车上欣赏沿途风景,却鲜少驻足思考这趟旅程的终点究竟在何方。AI的崛起无疑是这场科技革命中最璀璨的明珠,凭借强大的能力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然而,正如我上述例子中所提及的那些古老故事,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已经召唤出了一种我们无法完全驾驭的力量?
AI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复杂的语言生成,从图像识别到智能决策,它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享受着AI带来的便利,却也在逐渐丧失对它的掌控。AI的算法和模型日趋复杂,甚至开发者本身也难以完全理解其内部运作机制。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法厄同驾驶四马金车的典故,我们是否也在盲目地驾驭着一个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力量?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与科技的关系。科技本身并非敌人,它是我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然而,当我们过度依赖科技,将其视为万能的解决方案时,我们可能会迷失自我。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需保持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伦理的敬畏。
哲学的回归或许正是我们所亟需的。哲学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科技背后的价值观,引导我们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借助哲学的智慧审视科技的边界,用伦理的准则规范科技的应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科技的发展真正符合人类的利益,而非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对话与思考。我们需要科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及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探讨科技发展的方向与边界。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回望那些被我们抛在身后的传统与价值观。
引用卡夫卡所言:“我有时认为没人能像我一样理解人类的堕落。”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之处。我们是否在追求科技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是否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忽略了对人性的关怀?是否在追求力量的过程中,遗忘了对未知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