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对于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工具或者说技巧往往发挥不出来,就在于我们需要对情绪与情绪当下的管教行为作一个相对应的梳理。
重要的原则是: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又不侮辱不伤害地指向孩子。愤怒是守护的力量,愤怒的本能会让人有攻击欲望,尤其面对相对弱势的孩子,所以这个原则是必须的前提。
当我们面对一个你不可接受的行为,可以依照感觉对当下的情绪做出层次划分,并且做出相应的管教策略。
一、轻度情绪时(感觉烦躁)
你可以
1、无言的提示:拍拍孩子的肩膀,指指手表,提示他应该按约定去睡觉了。
2、写个便条通知:
3、直接用描述性语言:十一点了!
4、邀请合作:孩子们,有件事我很烦心,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注意到你们人不在客厅了,然而电视机依然开着,我希望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才能让你们不会忘掉关电源呢
二、中度情绪时(感觉压抑,想发火)
你可以
1、宣言式的有力表达:(1) 我很生气
(2)我的工具被丢得乱七八糟
(3)我希望我从卫生间洗完澡出来的时候,能见到我的工具好好地躺在工具箱里。谢谢!!
2、简短有力的宣言:指令:小明,收拾工具!
描述:球拍是用来拍球的!(不可以用它来打人)
建议性指向:只有经过许可才能动用我的工具!
三、重度情绪(生气,想威胁或惩罚他)
你可以
1、提供选择:你有权选择,一、拿球到外面去玩,二,干脆别玩!!
2、警告代替威胁:你们有10分钟时间收拾,我的感觉很不好,我想你们不会愿意面对一个不能自控的妈妈。
3、用“一旦,就”代替惩罚:一旦你们收拾好了房间,你们就可以看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了,现在我没有心情让你们看
4、“我信息”:当我一次一次地要求你们的时候,你们忽视我,我的感受很不好,我想我要失去理智了。
表达情绪,是还原真实的父母,重在表达而非注重效果。愤怒的头脑绷住最后一根弦:不侮辱,不伤害。就好了
然而事情毕竟不是表达情绪就结束了,当你表达完了,孩子还是不配合的时候怎么办呢。
不理睬时:行动:合理行为后果,剥夺或者隔离。
例,把球拍拿走(等你需要球拍打球,而不是打人的时候,我可以还给你)
我想我需要去冷静一下,我现在不想再面对乱糟糟的房间,还有无视我的你们。(积极暂停)
暂时服软时:坚定
例,孩子:把球拍给我吧,我保证不会打弟弟的
妈妈:我相信你,但是我今天没心情,或许明天这个时候可以。
结果的走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引发冲突,甚至报复,什么也没有解决吗?不,不伤害不侮辱地表达你的情绪,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虽然看起来是输了一场,可是允许自己人性地真实的表达,其实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因为你不会被他控制,对吗。
可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引发问题的那个行为还是没有解决呀,嗯,接下来,需要我们修复愤怒后的创作了,潮起潮落沙又平。
修复关系的四步曲:
1、我犯了错。 (识别)
2、我不该。。。。我应该。。。(责任)
3、我为。。。向你道歉 (和解)
4、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方法。。。(解决)
当然,在与孩子去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提前思考,我们除了前面提到的种种试图直接改变孩子行为的做法外,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父母问题归属的其它两个做法,一、改变环境,思考行为发生时通常是哪些你不接受的因子,破坏掉它就是司马光砸缸,孩子和我们就都解放了。比如,孩子整天到处在墙上乱写乱画,你新家,接受不了,发了好一通脾气,收敛不了两天。怎么办,改变环境,把你家墙上贴上涂鸦膜,或者给孩子准备一面两面专门的涂鸦墙。诸如此类。另一个消极的做法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期待或认知,转不可接受行为为可接受的认识,这个就是曲而全的无心之举,事实证明,接纳度越高的父母,很少发脾气的父母,在进行完上述各层次的情绪表达后,孩子反正配合度越高,相信它,接受它,在对抗无效的情况下,呵呵。
补充一个,合理行为后果,正面管教里其实不怎么提倡,但是它仍然给出四个很好的原则,对照一下,倒是能检视我们运用的合理性与否:1、尊重 2、相关 3、合理 4、预先告知
比如哥哥拿玩球拍时拿拍打弟弟,妈妈表述情绪后无效,采取剥夺策略。不打不骂不侮辱,是为尊重。打人了被没收工具,相关,也合理。表述甚至警告过无效,是为预先告知。
其实仔细想想,父母管教时很多时候会用到合理行为后果,“我信息”重表达不重效果,合理相关后果重行动,对于情绪当下的人来说,不自觉会采用它,用而不自知吧。得好好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