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在当代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大量的创作者每天辛苦的劳作,然而现实对诗歌的消极态度,让很多的创作者失去了创作的热情,造成了目前这种“假性写作”的状态。
原文:“假性写作”在广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虚假不诚实的写作,即它的写作者脱离了具体的现实情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虚构进行的创作。(显然这样的论述是有一个潜在的前提的,完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和虚构,然而并非所有的艺术都倚重想象和虚构,“底层写作”即是如此。)它的存在有着某种明确的现实目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讨巧或者讨好,是一种“依附体制”的写作,其实也是对诗歌的伤害。
在当前这个信息每天以几何速读增长的时代,对于文字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当然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粗劣的作品产生。这是作者对自我约束不够和取悦别人搏眼球造成的,对于这样的结果是对广大的热爱创作,真正创作者的强烈的伤害,这是令人悲哀和痛心的。
当然在这里我只是谈自己的感受,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受。我对诗歌有一种情结蕴藏在里边的,我感觉用跳动的文字抒发内心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当然有时候也会缺乏对真实的体会或是深层次的感触,这或许也是大多数创作者所缺乏的。
对于“底层写作”的鉴别是很难分辨的,不仅是读者还是监管出版部门,其实完全出乎于心。
我对诗歌的态度就是信手捻来皆可为诗,当然我们从古诗词脉络里边寻根问底。古贤无论什么时候是么地方都能吟咏佳句。送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落榜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隐居时“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不胜枚举。生活处处有诗,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对生活热爱的情怀。化点滴的生活凝练自己的生活感悟流淌成诗的语句,或温暖,或感怀读者心灵。
有时候细致的哲学思维也能流露出深刻,文学的创作不是非要深究其哲理的对或错,只是生动的感悟和见解。哲思的程度是和自身的知识、见地息息相关。丰富自己的认知很重要,包括积极“三观”。领略生命过程的波澜起伏对于创作是有好处的,这对于创作者深入的思考,深入追究内涵是很有帮助的。即使平凡的生活中触碰思索也能带来新的深度,也能化平淡为神奇。
都说写诗歌的人感性,我觉得不是感性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深刻了对事物的想法。诗歌创作者的心态和行动才是对“假性创作”鉴别的钥匙。作为爱文,好写的创作者,尤其是很有文学功底创作者,建议最好去用心创作拒绝功利的创作,避免被功利污了自己“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