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观点认为,天赋是与身俱来的,所以天分平凡的人,只有艳羡天才们的资格。许多人青年时期或许还富有朝气,能够有几番拼搏。到后来发现,实现理想的花费很多,而实现安逸却只需要购买电子游戏的成本,便意志消沉下去。
人是非常擅长合理化的动物。消沉时,人最爱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安稳,毕竟这个时代想活得舒服(相对舒服)并不困难。有人会说,他所满足的就是舒服,而不是征服,你把价值观强加给人,这是一种直男作为。
对于这类观点,我之前糊里糊涂,也做过类似于“安稳”的尝试,不过现在,我做了相反的决定。我的辩驳是,安稳不是不好,只是不应该太早。我认为选择安稳,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放弃了向上的权力,也即放弃了一些可能性。毕竟,许多人的安稳,是以一种妥协的姿态,丧失激情,停滞探索。
从我这个观点看来,没有尝试过突破自我,而得来的安稳,更像是割裂与世界的联系,试图以主动狭隘的方式,为庸碌找一个说辞。大体做法是,只要刺激来临一寸,眼光便缩短一寸,如果刺激伸到眼前,再不能缩短眼光,便闭眼应对,虽然丧失了视力,也可悠哉乐哉哪。——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所说的是偏见。
那什么是人进步的动力呢?我认为,来自两点,一是愉悦,二是恐惧,我们先说后一点。根据我从自我观察中,所得来的有限经验,年轻时候的驱动力大多源于恐惧,因为年轻人的能力尚不如中年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持有恐慌感,就像夜晚拿着手电走路,十米固然看得清楚,但没有百米以外的视线。
一般来讲,恐惧以金钱、地位、责任等外部因素作主导。恐惧作为驱动力,虽然很有效,但不全是好事。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是种压迫,如果压迫过剩,是不能用来指导前进的,恐惧所产生的焦虑只会让人产生短视和丧失理智,我认为这也是著名的“穷人思维”由来;而如果恐惧缺乏,以赚钱、地位为导向的驱动力,容易在娱乐面前屈服,就像很多人都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下了班后,还是忍不住冒出松懈的念头。
但如果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愉悦,你完成任务时,感到的不仅仅会是解脱,同时还有巨大的满足感,所以有极少数的幸运人士,能从工作中感受快乐,比如鲁迅。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如果看书和写字,对他来说缺少趣味,我相信他是会选择咖啡的。
或天生或后天影响,我们有不同的性格、动机和价值观,因此所愉悦的也各不相同。受到成甲的《好好学习》启发,我也赞成,能让一个人愉悦的东西,便是这个人的天分所在。
因为只有你和少数人,能够不厌其烦地在这个领域,不断逼迫自己,看着5年、10年后的远大目标,积累上10000个小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多尝试新东西是应该的,这能让你找到不知疲惫的事情。并且,在度过艰难的学步期后,你能够感受到德鲁克的“陶醉于卓越”的激情,这是学习上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天赋不是绝对稀有的能力,你在感兴趣的领域同样会有竞争对手,不过,或许80%的人,对你的兴趣都提不起兴致,依照这个逻辑,你就拥有了相对的差异化,维持这种差异化,能够带来相对竞争优势。与此相反的是,一个人对于学习,如果是按照普遍要求按部就班的话,必然不能培养起不可替代性,由于市场上这类替代品很多,你的个人价值会大打折扣。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
1.准备一支笔,一张纸,找一个安静的空间。
2.在纸上的四个区域尽量写:能让你感到开心的所有事情、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你最好的朋友有哪些、你最欣赏的是哪些人。
3.找共性,并不断深入,直到你找不到更底层的原因为止,这个底层原因,就是你的天赋所在,你可以拿这一点去审视生活中的行动,好好利用上自己的天赋。
希望你也可以找到咖啡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