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电影欣赏完以后,是能够使观众有所收获的,看完电影《嘉年华》,感触颇深。
《嘉年华》聚焦未成年少女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和社会恶意,同时塑造了一组女性群像,涵盖当下绝大部分女性的生存困境。
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有受害者小文、无身份者小米、酒店前台莉莉、歇斯底里的小文妈妈、伸张正义的律师。几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社会底层链条上的“弱者”,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小文受到侵害遭受了一系列折磨,莉莉出卖肉体感叹“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无身份证者小米寻求身份认同被嘲笑、被暴打,维护正义的律师在寻找案件真相时被警告。某种程度上,片中这些女性角色彼此是可以互换的,小文可能成为下一个小米——离家的黑户旅馆服务员、冷漠的旁观者,小米可能成为下一个莉莉——出卖自己堕胎的酒店前台,莉莉可能成为下一个小文妈妈——婚姻失意、歇斯底里。
被侵害并不可怕,因侵害而导致的女性的堕落才最让社会痛心。在这起性侵案件中,小文和其朋友是直接受害人,其他的女性角色都是旁观者。性侵是一个点,由点撕开的是当前女性生活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包括肉体、精神、经济上的困境。这种伤害不仅是肉体上受到的直接伤害,还是社会、家庭、个体价值观中对于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的欺压,是旁观者对于当事人的误解、冷漠、消费的二次伤害。
小文母亲知道小文被侵害的时候,首先给予小文的不是关心同情,也不是维护自身不受伤害的权利,而是觉得羞耻。其作为母亲的角色让位于其作为女性的角色,而“女性”的身份让她觉得被侵害是羞耻的,受害者小文成为这种羞耻感的发泄口被施以行为、言语暴力。
女性形象的阉割是对女性意识的压制。母亲本该在女儿受到伤害之时给予关心爱护、维护权益,但是小文妈妈在知道女儿受到侵害的时候反而是打了小文一耳光,剪掉了她的长发,扔掉了她的裙子。小文妈妈更是一个加害者的角色,导致加害这一结果的过程是累积的。从整个家庭环境来看,小文的父亲是缺席的,一年回家一次,生活条件不好,对小文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小文的母亲也并不关心小文,甚至小文是其婚姻、生活不满的发泄口,这个过程渐进式地导致了其在小文被侵害后的过激处理方式。小文的悲剧是个体悲剧,也是家庭、社会的悲剧。
直接的施害者“刘会长”从头到尾没有露脸,但是其影响力却贯穿全片,以看不见的手主导事态发展。以小米为首的旁观者,以证据牟利、对案件调查选择沉默,最终因为被卷入、被暴力殴打而推动事件发展。片中最狠的镜头是专家组对小文进行二次妇检确认是否被侵害的镜头,医生的行为、表情、语言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受害者而言,最深的伤害不是被侵害,而是来自于旁观者、家庭、社会的二次伤害。
“嘉年华”的片名构思与其叙事手法如出一辙,在被问及片名的由来时,文晏说:“这个社会如此浮躁、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导演似乎有着强烈的揭开迷雾的冲动,将被遮挡的现实一股脑的呈现在大众面前。现实尽管残酷,但希望依然是影片想要的表达的主题,影片最后小米成功逃离,那把被轻易砸断的锁,或许在暗示新的希望,可现实带来的沉重枷锁又岂能轻易挣脱;象征纯洁的梦露被毁灭,与梦露无声关联的小文、小米的结局,她们被动抗争,带来了一丝幻灭与渺茫。
小米的人设更像是前台丽丽与小文的中和,影片结尾当她从新闻里听到性侵事件最终大白于天下,听到妇联对女性的关爱行动,小文的摩托车与装载梦露的卡车终于渐行渐远。
影片虽然以极具敏感的社会话题配以类型化的叙事风格予以展开,但对每一个女性个体的关照却是现实的。
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从社会价值观探讨幼女性侵中更大的伤害来自于旁观者,探讨旁观者在事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