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ad上看台湾作家吴念真的随笔集《这些人,那些事》,看着他笔下娓娓述说着许多普通台湾人点滴的故事,突然触动我心底的那个台湾记忆。
一弯浅浅的海峡,早已经不再是阻隔。
不知道几时起,网络上喜欢把台湾叫成湾湾,或许是因为叠字在中国文字里有亲昵的情感,还是源于余光中那首知名的《乡愁》。时光早已经把台湾的乡愁冲淡了,那些漂流在台湾的大陆人士都在慢慢的逝去,而他们的后代早已经割裂出故土的思念,毕竟故乡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应该是生他养他的台湾。
对于我来说,台湾曾经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从年少时接触台湾流行音乐,到军校里迷恋文学,了解了些台湾乡土文学的皮毛。台湾慢慢在我的世界里形成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对于很多大陆人来说,台湾永远是一个挥不去扯不开的情节,无论你喜欢与不喜欢,那座宝岛就在那里,不远不近。
那时候我就熟悉很多的台湾作家,从李傲到李昂,从柏杨到高阳,更不用提那时代红得发紫的琼瑶阿姨三毛姐姐,就连当年是象雪米莉一样火热的台湾女作家玄小佛的书,也是翻过几本的。然后还有席慕蓉、古龙、余光中等等,更有一些当时在大陆并不太知名的台湾作家的作品,象陈若曦《纸婚》、白先勇的《孽子》等等,都是当年在军校的图书馆借来翻阅过的。现在回想起来,都只有浅浅的印记,就象那弯浅浅的海峡。
多少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只是年少的我不曾知道我的人生会与台湾走得更近。
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了解起台湾的地理与时局,那时候也能够看到台湾出版的《中国时报》,看到最真实而鲜活的台湾。一个个细小的地名、政治人物的姓名开始充满我的脑海,以至于多年以后我还可以说出一大堆我不曾去过的台湾地名,列出一群我记忆过的台湾人物。我也学会了更多台湾人用的“国语”,许多与我们一样文字却不同表述的词语,习惯他们说背书、杯葛、感同身受、福祉、族群、外省人,也更清楚那些纷杂的台湾社会纠葛中更深层次的内容。
期间还交往过几位台湾的朋友,那时候总是一种仰视,毕竟人家比我们发达,经济优越。其实我忽视了,他们其实也是同样的汉族人,与我们是一样的血脉与传承,只是不同的教育背景与社会下承现出不同的性格物质罢了。我们骨子里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正如凤飞飞那首《我是中国人》里所唱的一样:儒家的传统思想带领我们的脚步。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熟悉的路
2011年我第一次去了台湾。因为有了之前到香港的经验,我并没有象我自己相像得那么激动,只是要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台湾,心里还是有些戚戚然的。
我去了高雄,却不曾到过左营,而左高一直是当年我们嘴上经常说出的地名;我去了台北,却不曾到过基隆,更不曾去更远的彭佳屿。不过还好,从花莲坐火车时,才发现终点站是苏澳,那个曾经念过上百次的地名,陌生又熟悉。
行程是旅行团的七日六夜环岛游,基本上在台湾走了一圈,虽然是走马观花,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而当我一个人晚上站在花莲火车站前广场时,总有些身在梦中的意境。与去香港一样,台湾之行也仅是告诉自己,我来过,这就是台湾。
而台湾早已经不再神秘与仰望,更多的反而是一种渐行渐远的离开。就象恋爱中的因为了解而分手,或许台湾便因为真实过,便开始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