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表达的逻辑(金字塔结构是什么?)
之所以感觉对方表达不清晰有可能不是语句不够简单,更可能得原因是文章的结构出了问题,也就是句子的组织顺序。对受众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文章中的所有思想的理想结构也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一个思想统领多组思想,思想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大脑会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方便理解和记忆
如何将思想组成金字塔结构?
1.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 找出逻辑关系。
* 自上而下的表达,结论先行。(表达)
* 自下而上的思考,总结概括。(思考)
其中,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 纵向:文章中的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其中第三条,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吧第二个思想放在第二位而不是第一位或第三位。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选择的逻辑顺序展现了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如果思想的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么这些思想的逻辑顺序就是演绎顺序,如果是按因果关系组织,那么就是时间顺序,如果是对某种现存的结构进行评论,那就是结构顺序,如果按类别组织思想,可能就是程度顺序。
第二章,金字塔的内部结构
纵向关系:纵向联系可以很好的一心读者的注意力,通过纵向的练习可以一道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是读者带着极大兴趣了解你的思路进展。金字塔结构的巨大价值就在于他博士你在理清思路时,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象关系清晰化,你的每一个表述都应当引发读者疑问,而你也必须在这一个表述下的横向结构层次上诸葛回答读者的疑问。
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即演绎法 三段论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作的表述;第三个思想则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因此,演绎性思想组合具有以下形式:
* 所有的人都会死。
* 苏格拉底是人
* 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讲故事的序言
序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你已经了解或将要了解你正在讨论主题的一些信息,从而使读者想起他本人的疑问,这也是本篇文章将要回答的问题。叙述式的序言说明了发生“冲突”的“背景”,以及“冲突”引发的“疑问”,而这个“疑问”正是你的文章将要“回答”的。一旦你提出了对该“疑问”的“回答”(即位于文章金字塔顶端的思想),就会使读者产生新的疑问,于是你就要在文章结构的下一层次上回答这些新的疑问。
这3种子结构(即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横向的演绎或归纳推理、讲故事式的序言)能够帮助你找到构建金字塔所需的思想。了解了纵向关系,你就可以确定某一层次上的思想组必须表达哪种信息(即:必须回答针对上一层次的思想读者所提出的新疑问)。了解了横向关系,你就可以判断,你组织在一起的思想是否用符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信息(即:是否是正确的归纳或演绎论述)。更重要的是,了解读者最早提出的疑问,将确保你组织和呈现的思想与读者有关联(即:文章中的思想有助于回答读者的初始问题)。
第三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
1. 提出主题思想。
2.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 回答他的疑问
4.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5.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6.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自下而上思考:
1.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得出结论。
初学者需要注意的是:
1. 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2. 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
3. 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4. 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中
5. 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6. 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第四章,序言的具体写法
序言说明某种“背景”,这种背景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该“疑问”。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序言,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
什么是冲突,“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
标准式:背景——冲突——答案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背景:刚刚接手一个新的公众号
冲突:不知道哪些选题可以选,哪些不能选
疑问:如何确定哪些选题可以使用呢?
答案:我们可以这样做选题
标准式:刚刚接手一个新的公众号,不知道哪些选题可以选,哪些不能选,我们可以这样做选题
开门见山式:这样做选题是非常有效的,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公众号,不知道哪些选题可以选,哪些不能选
突出忧虑式:不知道哪些选题可以选,哪些不能选怎么办?刚刚接手一个新的公众号,我们可以这样做选题
突出信心式:如何确定哪些选题可以使用呢?刚刚接手一个新的公众号,不知道哪些选题可以选,哪些不能选,我们可以这样做选题
第五章,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需要完成3个步骤: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以下3个步骤: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归纳法时,必须具有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所有思想共同点的名词。
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不属同类、不具有共同点)的思想。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三种顺序:
时间顺序
结构顺序
程度顺序
第七章,概括各组思想
概括各组思想,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
1.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例子1:公司目前有三个问题。这句话基本毫无意义,体现的是懒惰思考这一层的关系,在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公司的问题在于授权不足,接着叙述三个授权不足的问题。
例子2:我十分适合去写马云的传记,原因有三个,1,我跟他都是杭州人2,我跟他都是教师3,我们都做过电子商务。这时候读者可能只会注意到第一点论述。而我们在提炼一下,我十分适合去写马云的传记,因为我跟他是一类人,1,我跟他都是杭州人2,我跟他都是教师3,我们都做过电子商务。
2.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
很多思想都是行动性语句,即可以用“步骤”“措施”“建议”“流程”“目标”或“改革”之类的名词表示的语句。我们知道,采取某些行动总是要达到某种目的,因此,对一系列行动的概括也必定是实施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做了这一系列动作一定是能够达成某个此前说明的特定结果。
以下技巧可以帮助你理顺思路、轻松表达:
* 在将各行动(步骤、流程)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在一个由因果关系组成的多层级结构中,你可以说,“我做最下面这些事情是为了达到上一层的这个结果,我做上面一组事情是为了达到更上面的这个结果”等等,每一个思想都必须与其同组的另一个思想相互排斥(即没有重叠)而且魅族中的思想对于上一层概括他们的思想而言,都必须是完全穷尽的(即没有遗漏)
怎么判断是否完全穷尽?
我们必须非常明确地指出期望这组行动能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明确到就像拿在手中的成品一样。
例子1:你不能含糊的说“我做这三件事是为了提高利润”因为提高2%和提高10%都是提高,但是为此而采取的措施肯定不同。
为了使读者更清晰,你可以这样表达,我做这三件事是为了在明年1月15日以前将利润提高10%,这种明确的措辞将有助于判断你罗列的措施是否确实能实现该结果
例子2:我们必须培养一种全球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全世界社会中的一员。
这句话想让我们做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这一目标?你能将一个“培养了全球意识”的人,与还没做到这一点的人区分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