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乡土,追不到的田园梦
乡土文化作为作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哺育了我国工业建设之后,工业反哺农业的呼声已经渐行渐远了,乡土文化正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慢慢的走向衰落。乡土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裂,这或许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历程,但是绝不是目前这种形态,经济单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把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冲撞的七零八散,这可以从各种儿童性侵、传销诈骗、碰瓷耍赖等等社会现象中得以验证。
自古以来,乡土文明都是以淳朴善良、与人为善、包容重义、乡田同井、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精神内涵被称道的,可是如今呢?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只能在历史课本和回忆中去体会。
多年来,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和裂缝已经越来越大,在经济建设中,乡村好像是被遗弃了的孩子,任其自生自灭。以我们山东鲁西南平原来讲,耕作方式与二十年相比,除了加入机械化以外,没有太多的变化,依然是比较传统和落后。能出去的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种地不过是副业而已,然而即便土地已经不能再为人们产出理想的收益,由于农耕文化已经流入血液渗入骨髓,很多人们,依然不会放弃土地,尤其是老一辈人,没了土地就没有根,没了依靠,没了精神寄托。有人说这是坚守,有人说这是顽冥不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乡村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有志之士和栋梁之材,有句话说的好,不管是在商界还是在政界,往上数三代,有多少人不是出身乡村呢?只不过,很多人把跳出乡村当成了一种荣耀,一种“调龙门”的自豪,光耀了祖宗,为寒门添了光加了彩,成就了自己,而家乡却变成了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如今的乡村早没有了先前的山清水秀,绿草茵茵;没有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静;没有了“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的淡然。取而代之的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满目疮痍,儿时捉鱼和水中嬉戏的池塘已经乌黑发臭,人性里还剩多少“淳朴善良、包容重义、互相扶持”?有人说这就是社会的发展,既然是发展,总要有所牺牲,可是这样的牺牲未免太大了些吧。
由于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得不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这种掠夺式强暴式的发展到底能走多久,乡土文化的断层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为的使然?于是就有了“回到农村,大有作为”,就有了“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些固然是好的,曾经一度令我兴奋激动,可是从这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例子来看,有多少回乡创业的人成功了呢?毕业后,在大城市生活,习惯不了大城市的压力、拥堵和雾霾,那颗怀念家乡的心,每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奋力挤上地铁看着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回到租住的“家”时,夜深人不静,那颗心就开始雀跃。拼搏挣扎了很多年,望着单身的自己,看着高企的房价,突然发现我们的生存,其实背负了太多的无奈和人性扭曲,很多人感觉是不幸福的,不是想要的生活。
于是为了自由,为了青山绿水,为了亲情,开始筹划回到家乡去,到家乡实现梦想,实现抱负。可是真正到了家乡,才会发现,我们出去的时间太长了,家乡已经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家乡,山变秃了,秃的那么难看,那么刺眼;水也不秀了,已经变成了冒着泡沫漂浮着积累了多年的已经被沾染成绿色的白塑料的一池汁了;人也不再是以前的人了,你会发现我们小时候的长辈已经开始在桥洞下排队,慢慢无奈的等待那天的到临;活跃着的是你不认识的妇幼孩童,还有那条走了千万遍的乡村小路。然而,我们想,即使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让人陌生,可这里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割舍不了的情怀,有家人,这就够了,能够自食其力,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淡淡。短暂的惬意与感动之后,你会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爱唠叨的毛病依然没有改,甚至变得变本加厉了;自己变得更不爱说话了,感觉比在城市里更孤单了;一直觉得学习还不错的自己,怎么在干活时,笨手笨脚的,在大太阳下突然有点想念有空调的办公室了;每天到很晚才回家,虽然是在为自己干,但是连澡也不想洗的躺在床上,开始心里不安起来,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尤其是看着各种投资而逐渐扁起来的钱包还有至亲人的抱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