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的电视剧,毫无疑问是《人世间》了。
春节拜年,很多人的话题都是这部剧,作为父母,大家谈论最多的是:看到周家母亲瘫痪在床,周家3个儿女,只有周秉昆在床前照顾。
《人世间》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普通的孩子是也来报恩的。
好像确实如此。
大儿子周秉义,从小就才华横溢,一直都是学霸,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后来做了国营大厂一把手,后来做了某个城市一把手,后来又调到中央机关工作。他的一生算是风光的,但他这种风光的孩子,注定是不可能留在父母身边的,他有他的城市,他有他的事业,他有他的追求。
二女儿周蓉,一样也是才华横溢,从小到大都是学霸,后来考上北京大学,后来做了大学教授,也很体面风光,自己的女儿都是放在父母家养了十几年。
三儿子周秉昆,跟哥哥姐姐相比,算是相当普通的。他从小读书就不太灵光,再加上比较憨厚,哥哥姐姐都觉得他“很笨”,爸爸妈妈也叫他“老疙瘩”。
他这样的人,注定是飞不远的,他到木材厂做了小工人,再到酱油厂做了小工人,后来又在饭店工作。
周秉昆虽然没法给爸妈争面子,但是他善良他仁义他勤劳,父母有事的时候,只有他能鞍前马后的侍候、忙前跑后的照顾。
作为观众,大家都可能会认为:
聪明的大哥二姐是来讨债的,而普通的秉坤才是来报恩的。
纵观我们身边那些读书好的孩子,选的大学都在一线城市,读完本科再读硕士博士,很多就读到国外去了。
毕业后要么定居国外,要么回到一线城市施展抱负,因为小地方装不下他们的梦,很多时候见面只能靠视频了。
而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上大学时就没跑多远。毕业后大都选择了回老家,然后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
他们距离父母不远,平时能常回家看看,等父母年纪大了,也能把父母接到身边,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有好些留在了父母身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孝顺父母的也有很多。所以我说的只是相对情况,只是大多数情况。
我写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为了探讨:是生一个天赋过人的孩子好,还是生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好?我想强调的是:生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也有他的好。
如果能有秉昆这样的孩子,他虽然没能考上名牌大学,虽然没能当上一方大官,虽然没能进入大厂牛企,但是他勤劳上进,但是他善良孝顺,对父母而言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
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们不必太过强求。生一个天赋过人的孩子,有天赋过人的好;生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也有资质平平的好。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对好孩子的定义太狭隘了。在我们眼里,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学习不好的孩子简直不配当孩子:“你可真笨。”“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别人。”哭什么哭,你还有脸哭。”“你太不争气了,我对你很失望。”“算了,看你以后也不会有出息。”……
我们总是习惯用学习成绩、好工作和高收入,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在我们眼里,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的孩子仿佛都不配做自己的孩子。
但《人世间》告诉我们:
个孩子的好与坏,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只要他热爱工作,只要他勤劳上进,只要他善良孝顺,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他甚至可以是一个更好的孩子。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对幸福生活的定义太狭隘了:要有钱,要有权,要有名。仿佛只有拥有了这些,我们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但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过一段话:“人生中的苦难和混乱的最大来源,往往来自于高估某个长期状况和另一个长期状况之间的差别。贪欲会高估富裕和贫穷的差别,野心会高估高官和平民的差别,虚荣会高估广为人知和默默无闻的差别。”
确实如此,很多人之所以活得很焦虑很不快乐,就在于高估了富裕和贫穷的差别,高估了高官和平民的差别,高估了广为人知和默默无闻的差别。
在《人世间》三兄妹里面,其实我觉得过得最幸福的,并不是大哥,也不是二姐,而是老三秉昆。
秉昆虽是全家最普通的一个,但却是活得最幸福的一个,因为他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他过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天天都被教育要如何成为成功者,却鲜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按部就班做好每天的工作,下了班和爱人逛超市做饭,饭后去散散步,互相依偎着看大妈跳广场舞……像这样没有大起大落的平淡生活,也很幸福。
确实如此,人生不一定非得大富大贵大名大利,有一些小乐小趣小滋小味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