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竞争中,每一个后来者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判断机遇。抓住一次行业洗牌的机遇,你就有可能后发先至,完成逆袭。但是后来者也会面临一个困惑,就是风口所有人都看得到,而大企业把握机会的能力,可能比你还强。
1. 路线的选择
在调研中,有一件事吸引了我的注意。3G是进入新世纪后,华为无线业务发展的重点。国际市场真正把华为视为头号玩家,就是因为3G。2009年,它拿下了海外近50%的WCDMA商用网络。
那华为的优势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告诉你,是价格低。移动通信市场的客户,也就是运营商,它们需要的并不是单一的设备,而是包含设备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2002年是大家挺进3G的关键时间点。那一年华为推出了自己新开发的一体化小基站,高度仅有1.4米,可以容纳1200人同时通话。它的采购单价并不低,但如果客户用它来部署网络,那么整体的投资成本可以降低1/3。也就是说,所谓的价格低,说的是华为的方案可以让客户以更低的价格搭建网络。
“所谓的价格低,说的是华为的方案可以让客户以更低的价格搭建网络。” 从2007年进公司被外派到巴西做投标开始,就学到了TCO(Total Cost of Ownship)这个概念,所有的项目不能仅仅盯着华为公司这点设备的成本,而要瞄准的是客户采用某个方案之后的全部支出。 通信行业里面,设备成本只占运营商所有支出的1x%,比对手便宜10%对TCO的影响可能只有1%;而其实给剩下8x%部分带来的节省才是客户选择华为的真正理由。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想着帮客户节流,而是要帮客户开源,所以TVO(Total Value of Ownership)的概念在4G时代又应运而生。
3G相比2G的优势,是频谱利用效率的提升。这个提升带来了两个应用层面的发展路线,一条是优先做大用户容量,一条是优先做高数据传输的速度。
华为选择的是第一条路,优先保证容量。而以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为代表的西方制造商正相反,它们选择的是第二条路,优先保证高速移动数据的需求。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网络不仅能传语音,还能打视频电话,传高清图片。最终面对消费者的是运营商,也就是制造商的客户。如果运营商的第一需求是覆盖,那华为的方案就具备了成本优势。
那运营商的第一需求是什么呢?事实证明,华为选对了,是覆盖。
1999年,当3G刚刚进入商业开发阶段时,全世界的手机普及率只有不到5%。但是到了2005年,手机普及率达到了近40%。发达国家的家庭手机普及率甚至超过了90%。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希望能先以低廉的价格接入互联网,至于其他的,可以以后再说,更何况那个时候的手机也不支持这种业务。
也就是说,在这场世纪大赌博中,华为赢了。它的“报价低”只是表象,是运营商的体感,本质上是优先覆盖的方案贴近了客户的真实需求。
2、为什么西方竞争对手集体选错了路?
当时负责华为澳洲公共关系事务的王承东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一位爱立信的老员工聊天,这位老兄就开玩笑,说:“你们华为可真行。无线通信是给高端人士提供的。现在被你们搞的,谁手里都拿着一个手机。”
刚才我们说到,1999年的手机普及率不到5%。这5%是谁呢?很容易就能想到,是少数精英。当时爱立信、阿尔卡特的3G方案,特别强调支持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用于视频会议等办公场景的应用。这至少说明一件事,西方竞争对手判断,3G到来以后,主要消费者仍然是以前的精英群体。
我发现,问题出在当时的制造商根本不看重客户的需求。
华为的选择,其实瞄准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在3G时代,通信行业的天平发生了倾斜。由于大众时代的到来,消费话语权从供给端滑向了需求端。这带来了一个机会。作为市场的后来者,华为可以率先坐到客户身旁,侧耳倾听他们的需求,从而做到更早地推出符合市场发展的方案。
在2002年的中国国际通信展上,华为第一次对外宣布了它对3G的理解。华为是这样说的:“我们认为,3G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真正从神坛里走下来,走向普通大众。”这句现在听起来是常识的判断,我个人认为,是华为无线业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判断。
2005年,荷兰运营商Telfort要建3G网。它的机房比较小,但又想服务尽可能多的用户,所以就希望有人能提供一个小型化的解决方案。首先找的是诺基亚,被拒绝了。诺基亚觉得你应该来适应我,找一个大一点的机房。Telfort又找了爱立信。它甚至表示可以断绝和其他供应商的合作,但仍然被拒绝了。华为听说了这件事,就主动找上门。它提出了业内大名鼎鼎的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既满足了小型化的需求,又降低了对方的成本。与Telfort的合作,让华为第一次打入了欧洲市场。之后,这种平民化的3G方案,让华为一点一点拿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3、西方为什么没有调整过来
3G竞争是一个持续十年的事情。如果说头几年,西方竞争对手没有意识到风暴的来临,那后面几年,它们为什么还没有动作呢?
蔡钰老师告诉了我一个可能的答案。在市场比较小的时候,因为话语权掌握在供给端手里,制造商可以把产品溢价定得很高。但请注意,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高溢价代表着高利润、高福利。员工福利一旦上去,再想降就很难了。
通信市场的状况印证了这个观点。以朗讯为例。从2003年开始,朗讯就数次削减员工福利,从退休员工家属到退休员工,再到正式员工。但这激起了工会强烈的抗议,公司转型一直不成功。2006年,再也撑不下去的朗讯被阿尔卡特收购。十年之后,同样一幕再次上演,阿尔卡特-朗讯被诺基亚收购。正是利用这个调整期,华为从跟随者一路跃升,成为了行业领先者。
华为3G崛起的逻辑。首先,它准确预估了移动通信市场大众化的趋势;其次,因为长期身处小众市场的供给端,西方竞争对手忽视了需求端的意见,没能迅速作出反应;最后,由于长期生产高溢价的产品,西方竞争对手没法快速转型,这进一步拉大了它们与华为的差距。
读后感:
以用户为中心获得了趋势的正确把握,获得了认知优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