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的拿起就走的技术带来自动化的全新消费体验,只是我们要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科技呢?公子义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便利的科技取代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后,它是否也改变了我们?
我们都知道,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电商巨头亚马逊一直以来都不那么安份。不仅在2002年推出了云端运算服务,就在前几天,Amazon宣布将在2017年开设Amazon GO实体智能超市。
虽然从去年开了第一家实体书店后,Amazon再开一家实体超市理应是吓不倒大家,但实际上这消息还真震撼了一大批人。
原因在于──根据Amazon网页上的说明──Amazon GO是以计算机视觉、传感器与深度学习为基础打造的智能超市。Amazon GO要带来的是一种自动化的全新消费体验,它将这样的科技称为拿起就走的技术
如果你有高峰时段走进超市买过东西的话,肯定也会赞叹这项科技的伟大。对于崇尚快速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各种排队都是在亵渎时间的神圣性。
虽然我们现在有各种智能设备,能让我们即刻分身去处理其他事务,以稍稍缓减浪费时间的不安感。但如果能不用排队!那肯定可以比你获得一个诺贝尔奖还要来的更加实际!
不过,事情好像也不那么美好,至少公子义可能会提出这样的忧虑:当便利的科技取代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后,它是否也改变了我们?
人工智能就够了吗?
公子义发现我们对于这些机器人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过去我们认为机器人终究与人不同,智能机器人缺乏独特的情感与情绪,到今天机器人已经可以说人话,甚至还可以有一些情感的交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客观的参考价值。
在公子义看来,这不仅意味着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一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以更安全、便利的方式寻求亲密关系。
与机器人的关系之所以是安全的,原因在于人类有着正负面情绪、经常很善变、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而机器人基本上是被设计来迎合人的需求与渴望的。换言之,我们永远不必担心机器人不再爱自己。
公子义认为在与机器人的亲密关系中经验到的简单关系,恐怕会逐渐地改变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想象。因为社交机器人太容易变成我们对关系的需求,我们也许有一天将失去与他人建立复杂、丰厚关系的能力。到最后,所谓人际关系可能将会化约为如同消费物般,只为了满足人们自身欲望而存在。
如果各位读者同意公子义的忧虑,那么在开心不用再排队之余,也该想想:当未来有一天所有的超市、百货都变成了大型自动贩卖机,当上街购物不再需要与陌生人(店员)互动、不再有排队等待的时间让你有机会与邻人闲聊,这样的公共空间会是什么模样?
跳出工具观点,改变的可能
看到Amazon GO可能带来的坏消息,但这并不是要说人工智能是个全然的坏东西,在评价之前,我们得先理解。科技向来不只是被动的、被操控的工具,相反地,过去公子义一再强调,我们在使用科技的同时,也正被科技改变人类自身。
科技一方面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惰,生活越来越方便,另一方面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就这样让科技改变我们。实际上,当我们能够认真地看待人与科技的关系,也就开启了改变的可能性。
无法认识到人与科技的真正关系,总认为机器人只是人类使用的工具,摆脱只看效率、便利的工具观点,反思地进入人与科技的关系中,便可能看到人工智能、社交机器人给予的是一种化约的人际关系,进而认识到人与人关系原有的丰富性。
此外,只看效率、便利的工具观点,正是我们今天恐惧人工智能将要取代人的工作的根源。也就是说,工具观点预设了人是工具使用者,是具有优势地位的操控者,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却翻转了这样的位阶差异。人不仅失去了主控的位置,甚至可能反过来要接受人工智能的指挥、命令。
因此,跳出工具观点就有了双重的意义。例如在Amazon GO的例子上,我们可以思考,一间超市作为公共空间是否只能以效率、便利为其运作逻辑?
人工智能科技也许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生活,但方便不是生活的全部,
此外,不意外地,也有人担忧Amazon GO将使超市店员失业。但如果我们摆脱工具观点,不再坚持作为工具操控者,Amazon GO的出现应该可以解读为人工智能终于接手了那些枯燥、重复性的工作,进而人应该就有时间去做其他想做的事情。
当然,你会反驳说:不工作哪有饭吃呢?但这个问题不正透露出,问题不在于人工智能抢走了人的工作,而在于我们预设地将工作的意义化约为:为报酬而存在的活动,同时也预设地接受了只雇佣和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自动化已可以生产人类社会所需,只是为资本家的贪婪服务,这赤裸裸的事实不就显而易见吗?
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该思考的不是要如何保有人类的工作机会,而是该如何慢慢改变我们的生产与分配体制,让科技发展的成果真的能够促进社会共善。
文|公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