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之死谁应该负责?

曾经听到过这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看《反内耗思维:阿德勒的16堂钝感力训练课》这本书,才详细了解了这个历史故事。

原来,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有一对堂兄弟声名显赫、权势极大,一个叫王导,一个叫王敦。王导在首都中枢当官,对皇室忠心耿耿;而王敦领兵在外,性格跋扈,野心勃勃。

后来,王敦起兵造反,王导担心牵连同族,几次想托当时的名士周顗说情。周顗,字伯仁,这个人也是个忠臣,很受皇帝信任,他很痛恨弄权反叛的王敦,所以也不爱搭理王导,不过他内心是能够分清忠奸善恶的。实际上,虽然他对王导没有表示过什么,但在皇帝面前为王导说了不少好话,还专门上书进言担保王导,只是这些王导都不知道。

最后,王敦造反成功,攻进了首都,在和王导商议对众臣的处置时,谈到了周伯仁。王敦问王导,周伯仁能否担任三公级别的高官?能否担任次一级的官员?王导都是保持沉默。王敦又问,干脆把周伯仁杀掉如何?王导还是不说话。王敦就下令把周伯仁处死了。

不久,在清理朝廷公文时,王导发现了周伯仁为他进言的奏章,才知道原来是周伯仁保了他一门平安。这时候,他后悔莫及,老泪纵横,说出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

那么,在这个事件中,王导对周伯仁的死到底该不该负责任?这就是“量责思维”需要分辨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对“伯仁”之死,到底有哪几方要负责任?分别负多大的责任?

有一个简单的辨别标准,就是看你的行为是否同时具备“三恶”,就是“恶心”“恶迹”“恶果”。

“恶心”,就是坏心思,也就是有没有干坏事的主观故意。“恶迹”,是坏的行为,就是有没有主动执行过坏的动作。“恶果”,就是坏的结果。如果同时具备“三恶”,那就必须为坏事的发生负主要责任;如果不同时具备,那就要负次要责任。

在“我不杀伯仁”这个事件中,王导没有恶心,因为他没有要杀周伯仁的想法;也没有恶迹,因为他没有说过要杀伯仁的话,也没有杀伯仁的动作。有的只是恶果,伯仁的确是在王敦问过他的意见之后被杀的。

我们不知道王敦在问王导的时候,王导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他觉得周伯仁没有帮他,而内心有些埋怨,不愿意举荐他才保持沉默,特别是在王敦说要杀周伯仁之后,他也没有阻止,这件事跟他的确是有些关系的。当他知道周伯仁的确为了保他跟皇帝进言过,他就更加自责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所学习到的方法,就是忏悔,清理自己内心不好的想法,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误。

言语和行为的错误,也就是“恶迹”,是很容易看得见的,因为“恶迹”直接造成了“恶果”,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应该对结果负主要责任。“恶心”虽然看不见,但它也的确对结果有影响,也就是参与了“恶果”的形成。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了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就要时常提醒自己“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是保护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最好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