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看《囧妈》,豆瓣评分不高,目前是6分,很有可能,还会跌破6 。然而,春节宅在家里,用手机看囧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之前的泰囧、港囧,和男主角一起在路上的,还有一个男二号,两人是竞争关系。这个内核,在囧妈中变了。这次徐峥打亲情牌。之所以代入感强烈,是因为很多观众,都有这样一个妈妈,喜欢看公众号,喜欢养生,有的时候,还会上当受骗。
1.锲而不舍的改造者
在哈哈大笑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段一样的台词。
老婆张璐(袁泉饰演)对男主角徐伊万(徐峥饰演)说:
你看,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部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其实,过不了多久,徐伊万就感同身受了,他对妈妈说:
你看看,这就是我们自己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张璐和徐伊万,他俩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有点要撕破脸了。我们从这个结果往前倒退,他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然后说这些话呢?
按照时间顺序,从张璐开始说起。
电影一开场,两人在谈比较严肃的话题:离婚协议。两人谈崩之后,徐伊万顺带提了一嘴:“这个台灯我帮你修好了。”袁泉忍不住说出了实情:“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这个台灯。”但是,徐峥根本不能理解,这么可爱的台灯,为何有人不喜欢。
所以,接着这个台灯,张璐说出了两人问题的关键:在一段试图控制对方的关系中,连喜欢什么样子的台灯,都是被设定好了的。徐伊万需要的只是服从,听话,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在这个时候,徐伊万作为听众,以及一个控制者,他理解不了这段话。但是,没有关系,他马上就能够感同身受了。
在火车上,再加上手机也掉水里了,无法继续开展电话会议。这次旅程才变成了真正的陪伴。妈妈什么都要管,什么时候时吃水果,吃几块红烧肉,甚至于,什么时候排尿,都要设定好。
为什么要这么做?仅仅是因为公众号上的洗脑文章就是这样讲的。徐伊万不认同这些做法,但是却要被妈妈强迫,做这些他认为不合理的东西。终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就向妈妈发火。说出了锲而不舍的改造者这样的话。
在电影中,是张璐先对徐伊万这样说,然后,徐伊万说给妈妈。但是,我们再看看这个控制链条,妈妈先试图控制孩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本身是一个受害者。然而,在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又变成了一个加害者,试图去控制另外一个人。
我们来看一看母亲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婚姻的。影片中母亲说两人走到一起,因为爱情,但是又因为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悬殊,总是争吵,陷入恶性循环。父亲喝酒派遣忧愁,母亲迫不得已做了一件惊人的举动——他竟然去父亲的单位告诉所有的人,不许和他来往,不许跟他喝酒。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拷贝自己父母的样子。因为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觉得父母的样子就是婚姻的样子。
值得庆幸的,这部电影的最后,通过母子之间的争吵,以及各种经历,母亲中终于认识到需要爱和尊重。母子关系得以修复和缓和。
2.控制欲。
也许会有这样的反驳声音,说,父母都是为你好。你不够优秀,父母才要控制你。这句话似乎哪里不太对,但是又说不上来。
这里举个例子吧,董卿,已经够优秀了吧?然而,她也曾经在访谈节目中说过,小时候,我怎么做我父亲都不满意。
刻苦,认真,严谨,善良,这是董卿对自己爸爸的评价。父亲对自己有很高要求。所以,对女儿也有很高的要求。
而且,这种高要求是非常琐碎和具体的,让一个女孩子很难承受。比如说,父亲会对董卿说,你不要老照镜子。照镜子的时间不能看书吗?你已经长成这个样子了,你照镜子还能照得更好看吗?他原来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还能照出什么来吗?
不仅如此,还告诉董卿的妈妈,说,不要给她做新衣服。不能把太多心思花到打扮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的这些做法对于董卿造成很大的困扰。即使董卿这么优秀,也摆脱不了原生家庭这种控制欲。
当然父亲可以打着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施加控制。似乎大家有一个误区,只要动机是好的,哪怕做了错事也是值得原谅的。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令人窒息的中国式母亲。
我不知道,徐峥之所以会拍囧妈,讲母子关系,会不会跟陶虹饰演的中国式母亲有关联,有没有从宋茜那个让所有观众都感到压抑和窒息的妈妈那里获得灵感。
宋茜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枷锁。即使孩子是个学霸,即使孩子已经足够优秀,即使这个孩子也足够懂事儿。最后呢,把孩子逼得想要跳楼。
我想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玻璃窗户,妈妈担心孩子,就把女儿卧室开了一扇透明玻璃,这样他就可以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爱他就要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她,同时给她以自由。
可是中国式父母,加诸于孩子身上的只有窒息,只有包围,没有爱。
2,武志红 把尿
刚好春节在家,我看了一期圆桌派比较有意思,请的嘉宾是武志红,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为何家会伤人》。
在节目中,他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他以撒尿作为比喻,来说明中国式父母的控制欲。
我们知道,在传统观念中,中国是把尿,西方国家是用尿不湿。区别在哪儿?
在中国,作为一个小孩儿,连这种生理上的排尿,都不可以自己做主。把尿,就是家长制定规则,家长让你什么时候撒尿,你就什么时候尿。
用尿不湿呢?就是顺从孩子的天性,在小孩儿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撒尿的时候,可以顺应天性自己尿尿。想什么时候撒尿就什么时候撒尿。
我想起自己育儿的经历。我的孩子穿尿不湿,我的爸爸看不顺眼。他苦口婆心,教育我说,要给孩子养成规矩,定时把尿。这样他自己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尿了。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他,但是我隐隐觉得不对。因为育儿书上说,过早培养孩子自主如厕,容易反弹。原来有这么多的深意。
我的父亲也是为我好,他的动机是好的。以至于,网上流传的很多老一代和年轻一代育儿观念的碰撞,其实大家都有一个目的:为孩子好。然而,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方法是对的。
知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很多时候,大家都意识不到,也会有意无意施加一些控制。比如,有的时候,家长分得清什么样的控制是为孩子好,然后去管他。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连他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真正的动机。
最后
囧妈这部电影把母子关系搬到大屏幕上,吸引大家共同探讨这个被忽略的话题。
之前,中国式家长这个话题,大部分都是孩子辈在讨论,家长们是不会反思自己的。但是,这次,通过这个电影,也许,会有很多家长,也像影片中的妈妈一样,幡然醒悟,明白过来。爱,是独立和尊重,而不是控制与服从。
这样,母子关系搞好了,意识到爱和尊重,顺带着,也许夫妻关系也能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