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偏见。
只要你在上学的时候,表现出不怎么想搭理人,或者发言不积极,亦或者是朋友不够多,老师就会跟你的父母反应:你的孩子好像很内向,是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吗?我看他总是不说话的样子,挺担心的。
父母被老师这样一说,像是受了什么重大刺激一样,一到你完成作业的时候,就把你往外赶,尤其是到了节假日,父母每天的工作安排里,就多了驱逐你出门这一项。
于是在你面前,有两条路子,供你选择,一条是听老师和父母的规劝,做一个人人喜欢,能活跃气氛的万人迷,另外一条,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被冠以「内向」的标签,也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类社会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很多生产活动,需要大规模地协作才能完成,原本小作坊,小农式的经济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社会潮水的前行方向。
一旦社会进入大规模地协作,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就成了一个人获得相应权力和地位的重要基础,相对于内向者而已,外向者的基础会更加牢固,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学社团竞选干部,或者公司竞选职位中,外向者更加有优势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需要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也并不意味,内向者会被时代滚滚红尘给抛下,相反,内向者有自己更为广阔的天地,内向者,同样也可以活得很美很美。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需要找到一些反馈,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和快感。
外向者特别在意外界给予的各种反馈,他们就像一个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每时每刻靠收取别人的评价,来获得相应的能量。
而内向者则向时刻准备着探索自己内心波澜壮阔的世界,他们很少对别人的意见和评价看得格外重要,他们就像一个蓄电池,靠着自己给自己充电,便能度过这漫长的日子。
这样说来,你大概能够明白同样是去参加聚会,有些人一露面,就往舞池里钻,整个人都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很嗨很嗨。
而有些人,通常会上去天台,一个人眺望这座城市华丽丽的灯光,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也会觉得格外心安。
每个人得到反馈的方式不同,通常意义来说,是没有什么高低,或者优劣之分的。
只是像刚才所说的,是学校和社会,强加在内向者的偏见,导致很多内向者,在面对他们给予的选择时,往往不得不屈从,刻意在表面上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以达到迎合他人的目地。
成为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公司里的「好员工」。
但其实内向者的心里,十分十分的痛苦。
因为迎合他人的要求,真的太累了。
苏珊·凯恩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她从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迷恋读书,在别人的眼里,尤其是老师的心目中,她成为了一个另类。
在参加一次夏令营的时候,老师组织大伙玩游戏,由于苏珊·凯恩是十足的内向者,这个游戏,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她的脑海里,如果现在能回去读书,那该多好。
我想,很多人在面对苏珊·凯恩遭遇的问题时,迫于老师等外界因素,很大可能是选择了屈从,给自己戴上一个外向者的面具,然后假装开开心心地和其他人玩耍,但心里却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
在很多人眼里,我也是一个内向者。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心理学和历史类的书籍,喜欢码字,用无数个方块字,拼凑出内心想要的生活,喜欢看纪录片,经常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相对于外向者中意的事情和活动,我个人几乎很少参与。
我从来没有觉得不妥,也不会因为自己头顶上戴着一顶巨大的「内向者」的帽子,而感到胆战心惊。相反,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性格的所属,并不加以刻意改变,自己的内心里,充满着无可言说的心安和理得。
事实上,很多众所周知的名人,其实也是彻彻底底的内向者,像牛顿,罗斯福,JK罗琳等各界的大咖,都是内向者。
当然,我提到他们,并不是我有着和他们相提并论的成就和作品,我的意思是,这个世界看重的是你创造了什么价值,而不是你的性格归属于哪一类。
同样,即使你再内向,只要你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多一点点价值,无论是现实世界的添砖加瓦,还是虚拟世界能够启发别人的心智,拓宽别人认识的疆域,我认为这样的人,都是美美哒。
没有人可以强加你改变什么,但你总要发光还有发热,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
内向性格,同样也可以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