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吃完饭,姐姐向我发出邀请:“姨,去扒花生吗?”
我赶忙答应:“好啊!”
她去厨房找了一个小盆,又去阳台找姥姥盛了一盆花生,递给我。
她自己转身走了。
我还以为她要和我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扒,结果她说要去和姥姥一起扒。
一边扒,我就一边构思,今晚写点啥。
继续写昨晚那样的对话,重复,没新意。
我想到了一个角度,就是“我看孩子的角度”。
我观察到姐姐主动要干活,主动分担,哦,她已经到了想要分担的年纪。
我观察到草莓只想吃不想扒,各种“偷奸耍滑”,像钓鱼的小猫一样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哦,她还没有到想要分担的年龄。
因为我经常接到一些咨询,问孩子没礼貌怎么办,不分享怎么办,不听话怎么办……
详细一聊,我就发现,那是孩子那个年龄段的正常反应。
当我们认为那是不好的,不应该的,不正常的,那就很痛苦。而且还会想着,我怎么样才能去“纠正”孩子,帮孩子改掉“坏毛病”。于是就陷在这个痛苦的循环里。
为什么这样呢?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现在育儿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简单,于是我们就拿书上的,专家说的,视频里讲的那些词汇来套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现,不符合,自己孩子没做到,是不是自己孩子有问题,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不能这么一概而论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成长的节点也是不同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不要拿专家的话当标准去“卡”自己的孩子,而是去“观察”,以及思考怎么样去引导。
我的角度,通常就是“哦,原来10周岁的孩子愿意分担了”“原来草莓喜欢做饭时帮我放盐,而不喜欢扒花生”“原来姐姐有时候喜欢帮忙做饭,有时候喜欢刷碗”
所以总结一下,你如何看孩子?
“观察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还是拿专家的标准审视孩子?”
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