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为了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各省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出了各式各样的宣传语。
与“多彩云南”“锦绣潇湘”“晋善晋美”“塞上江南”等等这些灵动美丽的文字相比,那句“老家河南”未免就显得有些太过于朴实呆板。
其实,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由于缺少支柱型工业项目,在这场经济大潮中一直处于劳务输出者的尴尬位置。而无数背井离乡的河南人在异地他乡打拼的时候,也难免会有些惴惴不安而显得缺少底气,看上去总是木讷而呆板。
如此说来,那句“老家河南”倒也可算是实至名归。
当然,我说这些其实也并非是想说河南不好,恰恰相反,作为一个离家多年的河南人,看见那句“老家河南”反倒是倍感亲切,觉得自己依然还是那个被家乡惦记和牵挂着的少年游子。
都说人无完人,其实各个城市也一样,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鼓吹夸大,未免容易惹人反感,反倒不如干脆实话实说争取一个好态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老家河南”就显得略胜一筹,深得我心。
人都有怀旧情结,记忆会自动美化那些逝去的光阴岁月,曾经的伤痛和苦难也终将有一天会笑着说出来。所以即便老家依旧还是破旧落后的光景,但在此时此刻的游子眼中,老家河南却刚好仍是儿时记忆中的亲切模样。
经济社会自然是处处离不开钱,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无数的河南儿女凭借着天生的一把子力气和骨子里的勤劳,虽然也早已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但热爱土地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却也根深蒂固地刻在了记忆的深处。所以,无数远离家乡的河南人的阳台上,会种上一盆盆绿油油的青菜,不为观赏,就为了自种自食的那份自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环境确实会对当地群体的意识形态产生特定的影响。从昔日的“得中原者得天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到今天打工者输出地的“老家河南”,随着河南省经济地位的一落千丈,河南人的内心也是既高傲又自卑,心心念着有朝一日能够重现往日的荣光。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人生在世,需要处理好三重关系,并且顺序不可混乱。第一重是人与物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处理好自己与金钱的关系,要能够自食其力。第二重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要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第三重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最终还是要寻求自我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我想说的是,经济的发达程度充其量只能解决第一重人与物的关系,让自己能够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源,可是对于第二重、第三重关系却并没有特别多的裨益。
马云说过我们不能企图弯道超车,而是都要学会换道超车,发挥出自己的长项,而不是一味拿着自己的弱项去跟别人比。
河南尽管经济上比不上北上广深,但胜在历史文化悠久。愿这厚重的底蕴能助“老家河南”重现《全唐诗》中太宗皇帝笔下的“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的人文盛况,勇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