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烧香九为财,不知财从善中来;为人有德天长佑,行善无求福自来。”
我们都想发家致富,但又有多少人能像猗顿一样,从穷困潦倒、身无长物逆袭成为名垂青史的晋商鼻祖呢?
我在做商业咨询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人执行力非常差。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频频点头,觉得分析得很清楚,也说知道怎么做了。但很长时间过去,他们依然没有任何行动。
猗顿为什么能逆袭成功,就是听了就做!
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他立刻前往西河猗地从事畜牧业,十年内成为当地首富。
据《临猗县志》记载:“猗顿听了陶朱公的指点,茅塞顿开,于是他挈妇将雏,风餐露宿,千里迢迢,适足西河。”
一句指点,便携带妻儿老小、风餐露宿,奔赴千里之外。
这才是真正的想发家致富的人,这才叫真想,没有行动力,那是空想、妄想!
很多人都在抱怨大环境不好、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等等。
你比猗顿还不好吗?
猗顿少年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孔丛子》记载:“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
试问,我们有几个人现在依然是吃不饱、穿不暖的?
猗顿逆袭的第一步,是拜师。
向成功者学习,永远是一条捷径。可惜啊,我们现在太多人,就喜欢自己瞎鼓捣,明明有成功之路可以学,偏生要自己去摸索一条路出来,何其傲慢!
猗顿是鲁国人,拜师的首先是孔子的门生子贡。
子贡也是被后世供奉的财神之一,是儒商鼻祖,选择这么一位老师,说明猗顿人穷志不短,其勇气和魄力就超越了大多数人。
可惜,这次拜师不成功。
子贡收徒对资质要求非常严格,猗顿不符合子贡的要求。
子贡评价猗顿“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读书不成,耕种挨饿,植桑不暖”,不愿意收猗顿为徒。
扎心吧?拒收就算了,还几乎被贬得一无是处。
猗顿灰心了吗?丧气了吗?
没有,他决定拜另外一位财神爷为师,那就是道商鼻祖范蠡。
可当时范蠡在陶地呀,相隔千里呢。
猗顿可不管这些,一路乞讨,终于见到了范蠡。
兄弟们?什么叫想富,这才叫想啊?
我们很多人,被屁大点困难就吓到了,想发财,却老是嫌麻烦,那是想发财吗?就是想偷懒而已!
那么范蠡就认为猗顿资质高吗?
没有!范蠡只是认为猗顿有决心、有耐心、能吃苦,所以指点他去从事畜牧业,能让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出来。
范蠡让他去,他就去了,又是辗转千里!
所以,能发家致富的人,必然是行动力超强的人,没有这个前提,说什么都没用!
范蠡在齐国海边致富,一靠养鱼业,二靠盐业。
猗顿畜牧发家之后,就开始复制老师的第二项发家技能,制盐、贩盐。
桓宽在《盐铁论》记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从事盐业,让猗顿的事业上了更大的台阶,成了真正的巨富。
但猗顿没有飘,他开始践行范蠡告诫他的四字真言——“富行其德”!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猗顿祠》的古碑文记载“猗顿不朽有三:“为国立功,为民立德,己身立言。”
为国立功。
猗顿为满足贸易需求开通了盐运河航道,此举不仅打开了晋国闭塞的大门,还将晋国从偏僻落后的状态推向了经济复苏、礼法文明的历史舞台。难怪孟子会说:“晋,天下莫强焉。”
猗顿所居住的地方,后来发展成为贸易繁华的商业基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商城。当时,其范围“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后人将其称作“猗顿城”,至今古城墙的遗址仍然存在。
为民立德
猗顿“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恤孤怜贫下有利于民”,对国家,积极纳税;对人民,大力修建基础设施,通过施舍财物、提供就业机会、开展慈善活动等方式,改善了贫困民众的生活状况。“官皆敬之,民皆仰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行商方面,诚信经营的理念成为晋商精神“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被后世晋商所传承和弘扬。
己身立言
猗顿把范蠡的道商思想、经商规律和富行其德的理念整理成了《商训》,为后世的留下了宝贵的商业资料。
同时,他开创的新的商业模式比如“送畜饲用,子利取半”的经营秘诀,体现了他对合作共赢、利益分享的深刻理解,这种原始的“劳资合伙”理念为后世晋商股份制等经营策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猗顿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名师指路,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马上行动起来,将老师的理念一点一点落实在实践当中。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