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1

阅读《金字塔原理》,学习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学习写作和演讲技巧。
本书共包括四篇,分别是:
第一篇:表达的逻辑
第二篇:思考的逻辑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四篇:演示的逻辑


第一篇:表达的逻辑

1.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但,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是7+-2。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当面对较多信息时,需对信息进行归类分组,找出逻辑关系,抽象概括。研究发现最有效的表达方法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的表达思想,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自上而下思考,总结概括:

金字塔结构

在写作或演讲表达时,我们所需要表达的一个思想或核心观点,这一思想或核心观点位于金字塔最顶端,也是我们希望表达的思想,而所有在其之下的思想则越往下越具体,越详细,并且都对我们希望表达的主题思想,起着解释和支撑的作用。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三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文章或表达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文章中任意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2、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2.金字塔内部结构

金字塔中的子结构:

        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序言的叙述方式

运用金字塔结构理清思路的同时,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是对话关系清晰化。每一个表述,都应当引发读者的疑问,必须在这一表述下的横向结构层次上,逐个回答读者的疑问。并且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序言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读者,已经了解或将要了解正在讨论主题的一些信息。典型的故事呈现形式——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3.如何构建金字塔

3.1  自上而下法步骤:

提出主题思想。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3.2  自下而上法:

列出你想要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得出结论。

4.序言的具体写法

序言结构: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顺序可有所变化。

关键句要点:关键就要点或称要点核心观点,一级结论,一级论点,重要结论,在序言中,关键句要点不仅回答由文章主体思想引起的受众的新疑问,还要呈现文章的框架结构。

写出好的序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2、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三个要素及背景冲突和答案。

3、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