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因隋唐皇室避暑的仁寿宫而闻名于世,《隋书》中记载: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仁寿宫中获白麟,遂将离宫所在地的普闰县更名为麟游县,从此神奇祥和的“麟游”成为县名,一直沿袭至今。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规模续建。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2001年06月25日,慈善寺石窟作为隋、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就规模来看,慈善寺石窟现存两座大窟,其余为散落的野窟,两座大窟紧邻,窟外有窟檐,为木结构仿唐新建。
第一窟雕凿坐佛三尊,中央的主尊佛双眼大而长,嘴角微微含笑,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手部有明显的后补痕迹,抚膝的左手也有修补过的迹象。其左右两尊坐佛身着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施禅定印。
两尊禅定佛的身躯明显比主尊佛壮硕,衣纹表现也比较流畅,呈现出较浓厚的唐代造像风格。从风格上来看,主佛的身躯较为板直,衣纹的层次很平,明显看出主尊佛的年代可能早于左右禅定二佛,应为隋代造像,故推测第一窟很有可能开凿于隋代,唐代又有续凿。
第二窟主尊为立佛,佛的脸庞呈椭圆形,两颊丰厚,双眼细长,通体着袈裟,右手掌心握圆形宝珠,左手握桃形宝珠。主尊立佛左右各凿有一小龛,佛的右手边为一佛二菩萨,左手边为释迦佛与阿难迦叶,两龛的造像姿态生动自然,刀法简练有力具有明显的唐代造像风格,由于风格较为成熟,推测年代应该晚于主尊立佛。
山环水绕,林木葱郁,走出第二窟,向崖壁的延伸处走去,葱翠清幽的崖壁上,还有一些散落的造像,或许每一位尊者,都是世间智慧的化身,尊者各具其态,即是以不同的智慧,开启世人的愚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