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正在阅读的一本书——《王阳明心学》。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2020年的暑假,我参加了N师学院第五期学习,课程的第八讲是阿信老师分享的《王阳明如何滋养生命成长》,阿信老师列举具体事例,谈了什么是知行合一,如何落实执行合一。印象最深的是,他结合教育是激发与唤醒讲了知行合一的三个原则,首先要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其次,要有目标,最后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顺着目标去执行,如何激发和调动,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的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他提供不同的学习动力和不同的学习根子,然后从根上发力。
接着百度了解了一下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着显著作为的大家。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家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王阳明出生于明代中期的一个世代围观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圣贤书,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学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伟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后来在网上听《传习录》一书,了解到了《王阳明心学》这本书,就一起把这两本书购买了。这段时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比较大,难免途中很多的烦恼和困惑,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去鼓舞与宽慰,于是就开始了《王阳明心学》这本书的阅读。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受思想支配,一切统一于心。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不能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致良知的修养学说,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
王阳明认为:真正内心强大的人,身上往往有四种“力量”
良知的力量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专注的力量.
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王阳明心学,顾名思义就是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面对世界的浮躁,我们经常处于一种焦虑、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真正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信念的力量.
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们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才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
行动的力量.
如何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炼”。修心就是要在做事中磨炼。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
今天阅读了第十五章《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的最后两节《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谈到如何对待诽谤和别人的侮辱的问题时,王阳明说:“人若著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面对诽谤和侮辱,王阳明倡导既要有超然坦荡的心境,又要实实在在的用功,相信自己的良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痛下苦功夫。
在现实生活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攻击性恶意伤害行为了。俗语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许,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所能够去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而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如果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量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王阳明对待诽谤的态度如出一辙。用坦然的心态面对诽谤,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的,这是我们从圣人的思想中撷取的智慧之花。
“心学”这盏灯点明了王阳明的铁窗生涯。当初被贬下狱,他不断询问自己: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他度过这深悲大气戚,他在不断找寻和磨砺之中于内心种下了觉悟的种子,等他到达龙城,终于顿悟“万物皆备于我”的道理,他明白了如何将不利的因素化解为有利条件,并在艰难的环境中成就了“心学”的明灯。这盏灯光而不耀,却能帮助他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王阳明恰恰一直寻找的正是这种智慧。
点一盏新灯,从失败中站起来,再造辉煌,这是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的人生智慧。然而这盏灯一定要光而不耀,否则太过耀眼会灼伤自己,能够温柔笼罩却不会灼伤的疼痛,才是最为温暖而朴素的人格。
光而不耀,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人于凡世生存,假如能像大海一样将自己放在低处,把自己看如尘世间的一粒尘土,方能如细流一样流入江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依旧是一颗空虚的心。”我们对于知识要始终保持谦卑好学的态度,不能因为掌握了一些知识便沾沾自喜,甚至高傲自大。
光而不耀,其实也正是内心从容、淡定、悠扬而飞的状态。万丈红尘,扑鼻迷眼,点亮自己的一盏心灯,让它散发出温柔而美好的光,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