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对学习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当他的思维里面,认为我行还是说我不行。
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他心里带着恐慌。其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成绩却很难进步,因为他总是担心失败而担心失败的同时,就会经常得到失败。
所以同样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盯着困难盯着失败,我们一定会经历失败。
那孩子的自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刚开始对孩子来说,可能只是一次失败。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最后才会带来他的自卑。
前段时间也听到一个故事,一个马戏团里有个大象,竟然被活活给烧死了。
而最后发现拴住这个大象的链子很细,链子也是系在小树桩上。这个树桩只要大象稍微用力,就可以挣脱掉,为什么大象不跑呢?
原来大象刚来马戏团队时,还是一个小象。
那个时候,小象拼命想挣脱,结果那根细小的树桩,和那根细细的链子,就已经把小象给束缚住了。一次次的挣脱,最后挣脱无效。大象就认为它这辈子永远逃不出这根链子和这根树桩。
大火烧起来的时候,大象不是逃不了,而是死于绝望。
父母对孩子的引导非常的重要。而每个节点的关联引导,其实就是孩子价值观建立的最好的时机。
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讲述他成长的故事,说他有一次在学校里被老师讽刺他是一个非常笨的孩子。
没有其他同学聪明和优秀,结果他回家跟父母说:爸爸,我不想读书了。
他爸爸呢,知道他心情不好,就跟他说:如果你不想读书,你准备去哪呀?想去什么地方?孩子说他想去海边。
第二天爸爸就请假带他去到了海边。当孩子到了海边,心情就完全转变。
在心情非常好的时候,爸爸就指着远处的海鸥和海鸟跟他说:那你知道是海鸟飞得高,还是海鸥飞的高。孩子看了看说,有时候海鸟飞的比海鸥高,因为海鸥总是贴着海平面飞翔。
然后爸爸又紧接着问:那你知道是海鸟飞的远,还是海鸥飞的远。我们都知道,海鸥经常会跨越很多地方,飞得很长远,
于是爸爸就跟孩子讲:可能你不是班级那个飞的最高的孩子,但是你一定是班级飞的最远和最久的孩子。
孩子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非常喜悦的表情,他也默默的点了点头。孩子后来去了学校之后,无论老师怎么批评,他心里都在想:我可能不是那个最优秀的孩子,但是我确实是那个最能坚持的孩子。
一个孩子读书的时间要读十九年。
从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再到大学读四年,将近19年的时间。
在这阶段需要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中科大少年班里,这里面的孩子为什么会在那么小的年龄就那么优秀,就可以进少年班,不是智力超常是因为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叫自学能力。
有一个11岁的谢延波,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自学中学的数学,两年后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其实读书的最重要的过程,不是为了学历本身,而是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与学习能力。
连哈佛大学的招生录取里面,选拔孩子看中的第一条品质就是学习能力。因为哈佛大学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大部分已经过时了。一个人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一项新的技能的能力却变得非常的重要,这就叫学习能力。
所以孩子平时的自学能力就从自己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开始。
在0到6岁这个阶段,他的学习能力培养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啊,需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你的家庭也要有很好的学习氛围。不要一回到家父母都是拿着手机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学会多看一些纸质的书,营造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这对孩子非常的重要,那么孩子会建立良性循环。
在上学的时候还有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
比如说到了寒假暑假的时候,就把新学期课本带回来,自己从头到尾学一遍学完之后呢,去做一下课后的例题,然后错的地方把问题标出来。这样尽管是粗浅的学一遍。但是,当他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他心里的想法是:這是已经学过了,他上课的时候是集中精力带着问题去听,问题去学,他学习起来会觉得很简单。
同时,你的成绩不断的上升,又得到老师的肯定,心情又很愉快。然后自信心满满,动力又很足,这样的孩子才会变成学霸。
其实学霸是可以培养的。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学霸,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知识给孩子帮助。而父母很多的行为和方式,给了孩子更大的阻力更大的压力,而不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