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我学习英文外刊新闻时所学到的文章标题。
一个令人深思的伦理问题。
一场疫情,引发了全球危机,而当医疗资源稀缺时,我们应该先救谁?
��西班牙政府宣布优先救治65岁以下的病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回家等待自愈。而在疫情肆虐的意大利,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自愿放弃治疗。
也许这一伦理问题对于一线战疫的医护人员来说,这样的抉择更为艰难吧。
应该优先救治更严重的患者,还是先救更可能活下去的病人?
应不应该遵循先来后到,是否要把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考虑入内?
当意大利医生向专家寻求伦理建议时,他们建议可以考虑采用基于效益主义原则的方法。
那什么是效益主义呢?通俗来说,效益主义的方法会把医疗资源分配到那些最有可能从中获取最大收益的人身上,从而使整体健康状况最优化。
CDC前主任Tom Frieden提到:“关键是要对这些原则保持透明,尽可能多地拯救生命,并确保在分配呼吸机等救命的资源时,不会受到金钱、种族、族裔或政治影响等因素的左右。”
如果你只有一台呼吸机,它将会被分给更有可能存活的人,而不是那些被判断为不太可能活下来的人。
这听上去很残忍,我也看到国内许多伙伴不断地发朋友圈吐槽。但客观地来说,在疫情肆虐的当下,面对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一事实,我们必须要用理性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董卿曾在节目中说过:“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是的,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以最少的医疗资源来尽可能地挽救更多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