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


《传习录》拾遗(

【十一】圣贤学问——“只是这些子”


语友人曰:“近欲发挥此,只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含诸口,莫能相度。”

久乃曰:“近觉得此学更无有他,只是这些子,了此更无余矣。”

旁有健羡不已者,则又曰:“连这些子亦无放处。今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


【解读】

此条和第10条、第8条的部分内容出自《年谱》正德十六年,可以自行参阅。

此条中的“这些子”是指存天理去人欲,可以参阅《传习录拾遗》第一条。

千古圣人只有这些子。又曰:“人生一世,惟有这件事。”

第一条中的“这些子”应指存天理去人欲,“这件事”应指致良知。

阳明先生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经历平叛剿匪以后,阳明先生对往年还有疑惑的地方一扫而尽,从正德十六年开始揭致良知之教。

如何理解“连这些子亦无放处”?就如绪山先生所说的“但依良知运用”,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之所在。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也是先生一生修学与智慧的结晶。阳明子曾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个命题的重要性:“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传习录》卷中)而且致良知还是“吾圣门正法眼藏”(《王阳明全集》卷五),更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也”(《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二)


人生除了良知还有什么?人生除了致良知还能做些什么?是时候“良知”也是需要放下的。


【十二】一发下垂,浑身即是为不快

一友侍,眉间有忧思,先生顾谓他友曰:“良知固彻天彻地。近彻一身,人一身不爽,不须许大事。第头上一发下垂,浑身即是为不快。此中那容得一物耶?”


“是友瞿然省惕”


【解读】

同步参阅《传习录》第44节的陆澄篇之(心忧正是用功时)。

《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天理自有一个中和的地方,一般情感的流露,稍微有些过度,就已经不是心的本体了。就如此条说的“第头上一发下垂,浑身即是为不快”,必须调整适中才可以。

《孝经》也说毁不灭性,这是告诫人们不能因过分的悲伤而失去了本性。

天理本体自有分限,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则无入而不自得,自然不会有丝毫的增减了。


衣服脏了穿在身上就感觉不舒服。违心做事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我们会自欺,给一个理由,把自己骗过去。骗过去不代表我们的良知不知道,于是就会有莫名其妙烦恼和忧虑,因而也很难有幸福自在的人生,更不用说圆满觉悟。

真正的快乐是以健全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达成目标,拥有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良知即是道,“依道而行”就是“依良知而行”。就是不容许心上的污垢存在。


至善无善,至乐无乐,此心之本体之谓也。一无全有,真空妙有,关键在空无,但凡有丝毫染着,便会有“颠倒梦想”的危险,故“工夫”不能不纯熟精微极致。


净心斋笔录

2022年10月12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拾遗(一) 《传习录》全书,本共录三百四十二条。南本、宋本缺第九五条。其他诸本则共增三十七条。据佐藤一斋...
    净心斋阅读 1,084评论 0 0
  • 阳明学述要(钱穆) 阳明心学的三变 阳明先生在龙场驿,打熬着千险万苦,发明他“良知”的学说,这其间还有几次的变化...
    净心斋阅读 974评论 0 0
  • 《传习录》拾遗(三) 【五】尊德性而道问学 南逢吉曰:“吉尝以《答徐成之书》请问。先生曰:‘此书于格致诚正,及处说...
    净心斋阅读 680评论 0 0
  • 《传习录》拾遗(二) 【四】直入圣人之道的方法(乡愿,德之贼)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请问乡愿、狂者...
    净心斋阅读 760评论 0 0
  • 传习录(卷上) 【一〇一】去花间草(善恶由心定)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
    净心斋阅读 1,10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