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一个北方小城。印象中当年全市有三家小学,我所在的小学叫X市实验小学或X市第一小学,与另外两家分别被称为一小、二小、三小。当时的我认为,既然叫一小,那应该就是全市最好的小学了吧,为此内心倒有一丝微弱的优越感。
20年多年前县城孩子们的择校问题似乎并不像现在这样让一个家庭大费脑筋。我小小年纪自然不知道自己是按照什么原则进入了某一家学校就读,后来曾问过父母,他们的回答似乎是“离家近”或者“认识的朋友和亲戚家的孩子都去那所”之类,并没有认真盘算过。之后选择初中似乎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多年之后,回望自己的历史,发现个人的命运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中慢慢呈现出了流向,决定了我遇到怎样的同学和老师、认识了哪些朋友、性格发展中埋下了怎样的种子、兴趣爱好有了怎样的倾向。我并非相信有关“命中注定”之类的宿命论,相反,每每在玩味命运之河的景观时,总是不禁感叹如果在很多选择上再多给一次机会,我应该会再好好考虑一下吧。话说回来,小孩子哪会想那么多,我只管听话好好上我的学就是了。
一、学习
我当年确实是一个听话而爱学习的小学生,老师布置的所有功课都认真完成,校规校纪从不违反。记得有一次我发高烧请假在家,忽然想起来有一份抄生字的作业还没有写,于是爬起来裹着厚厚的衣服写完了作业,虽然我第二天并不用去上学;还有一次,我在家午休睡过了头,但是当时是躺在一个不常去的小房间而不在自己的卧室,妈妈没找到我以为我自己上学去了,就把门锁上出门办事了。我醒来后发现自己被锁在了家里,看时间我已经错过一节课了。焦急万分之下,我竟翻窗户跳了出去,那个窗户距离地面大概有两米多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有些危险了,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向下望了一眼之后,咬咬牙一跃而下。跑到街上遇到了一位当警察的邻居大叔,他正骑着他那帅气的警用摩托准备出门上班,在面带震惊的表情听完我的叙述后,毅然把我拉上摩托送我去了学校。那是人生中唯一一次坐警车。
听话而爱学习的我成绩名列前茅,经常考一百分,总是被老师夸奖,在同班甚至邻班的同学、老师、家长中小有名气,没错,我应该算当年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吧。随着年级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考一个好成绩不再像写对一张生字、算对一份数学加减法那么容易,我也不过是一个成绩起起伏伏的普通学生了,考第一名的事当然也不时发生,但考砸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考的太差而哭鼻子的情况也是有的。整体来说,在小学这个大脑迅速发育的阶段,每天像过关打怪一样招架着在老师口中和课本上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对待学习的态度基本认真,小孩子经常犯的偷懒、马虎、耍小聪明这些毛病,我也一个不落。表现中规中矩,算是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吧。
二、玩乐
对小学时代的学习板块用了这么笔墨,并不是想强调我是一个童年生活枯燥乏味的书呆子,而是因为从这个时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和对儿童的期待来看,学习确实是儿童的主要任务,虽然我并不十分认同。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孩子,一个家庭是否是一个良好的家庭,当下社会往往会以这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为依据,虽然我也不十分认同。
除了学习,我还有很多事情做。那个年代所流行的玻璃球、四宝、反斗圈、集干脆面和泡泡糖里的卡片、捉迷藏、跳皮筋、过家家、木头人等儿童游戏,我和小伙伴们曾热情而疯狂地投入。在农村老家,上树、抓小动物和昆虫之类的活动也乐趣无穷。我还喜欢看电视,上面有五花八门的精彩东西。研究生阶段看了《娱乐至死》这本书之后,才发现电视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吸引并影响了一个人,而所幸我小时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和碎片化倾向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另外我还喜欢上了踢足球,并成为了一生的爱好,在此要感谢教我踢足球的舅舅,以及后来在每周周末和假期和我一起踢足球的小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时代我喜欢上了读书,读课外书。有一天,爸爸带我和哥哥去了一家小书店,在老板的推荐下,给我和哥哥分别买了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系列的《马王登基》和《龙王闹海》,因为我俩分别属马和龙。这是我的第一本可以称之为阅读的书。这两本书出奇的好看,后来我又自己去买了郑渊洁的很多书,比如十二生肖系列、皮皮鲁、鲁西西、大灰狼罗克、舒克贝塔传,再后来又开始看其他作者和题材。值得一提的是,小时候父母对我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上的管制,只要我想买的东西就可以要钱买,或者自己去拿(家里的日用零钱放在我很容易拿到的地方),钱的用途也不会仔细过问,所以可以说我是不受限制地买了我想看的任何书。我无法在这篇文章里详述读书对我的意义,只是想说,童年时代建立起来的阅读兴趣以及对它充分的满足,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本来以为小学时代这个话题可以三言两语讲完,没想到越写脑子里蹦出的东西越多,已经有点驾驭不了了。在我之前的回忆中,小学时代没发生这么多事情啊。此文先到这吧,其他主题要另辟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