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我是个比较内向话不多的人,自记事起就是。
大概在我三岁多的时候,一天隔壁邻居看到我一个人在门口坐着,就过来逗弄我,结果我的反应很冷淡,完全没有其他小孩的机灵和乖巧,说话也慢吞吞的,邻居暗暗地想这孩子大概不怎么聪明。及至后来我上学了,依然话不多但居然很会读书,那位邻居大大咧咧地说,看着很笨呢,哪知道成绩能这么好。大概是内向的人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邻居说这话时完全没有避讳我。
因为上面有个姐姐,在儿时的成长过程中,我的内向其实并没有给我很大的困扰。跟小伙伴玩时,我不会落单,出门走亲戚需要应对各种长辈的寒暄关爱时,姐姐是我们的发言人,我只用默默点头。
我们父母所处的时代环境,大家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那么精细的。学习好就算是好孩子了。而学校里的老师极其负责,经常拖堂留校逼着我们学习,基本不需要父母操心(现在想想,有这样逼着学生学习的老师多么幸运呀)。像我这种学习好的一直被他们当作骄傲。
直到我开始工作。
就像很多人调侃的那样,自己上学时,被父母严防死守不准谈恋爱,而一旦毕业,他们的态度立即一般八十度大转弯,恨不得马上就让你领一个结婚对象回家。因为评价体系完全变了。进入社会,学习就已经是过去的评价指标了。父母也不容易,像打怪升级一样,时时得提防自己得孩子掉队。
我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彷佛成了众矢之的。当然没有人直接说你不对,但就是人人都可以来指点你一下:
“我刚开始工作时,跟你一样的,不爱说话表现自己,你看不出来吧,我其实也是个内向的人。但是你看我现在,人就是要锻炼。”
“在社会上混,情商是最重要的,不去应酬社交,不主动跟领导拉关系,学历高又怎么样,一直让你死做事,没有前途。”
“多参加些饭局,不要一个人默默地坐着吃饭,快点去敬酒。哎呀!当然要喝酒了,不然别人怎么能记得住你"。
一下子密集地被这么多人指点,最大的感受是:惶恐。我这么差吗?不改变真的就变异类了?只想好好完成工作不行吗?
后来我当然知道我不差、我可以不改变、我好好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能取得成就。但是当时我没有那样强大的内心,也没有对自己完全的自信。连新闻上报道自杀或刑事案件时,都会有意无意加上一句”性格内向“。(当然外向的人则不必点明,似乎气质不符)我还没有完全从学生身份脱离,我以为前辈的这些教导是我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那个时期的我无比痛苦,我知道还有许多人跟我一样,可以说是遭受了一次心理上的屠杀。我改变了吗?我有尝试,但是收效甚微。我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到的,和谁都能谈笑风声,在领导同事面前轻松地说着俏皮话,在酒桌上把气氛带动的热闹无比。而我连全程旁观参与下来都好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只有安静的独立空间才能让我恢复点元气。比起做社交场合的中心,我更愿意默默参与其中并观察别人。其实我本没有那么社恐,之前只是没有那么活泼,能迅速跟人打成一片,熟了后也还好。可是自从我背负着要自我改造的任务后,我更加不知所措了,每句话,每个表情我都要反复斟酌,不停反省。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很痛苦,但痛苦得毫无意义,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完全成为另外一个人的。
而且人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真的改变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改变?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黄仕明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爱;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很多的尊重;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改变就发生了”。
而我感受不到那些爱或尊重,我只感受到我不改变似乎是不被允许的。当然我知道那些前辈们对我说的话并不都是好为人师,而是带着对后生的劝告和好意(这其实是最痛苦的一点,你不能反驳别人的好意)。他们告诉了我他们看到的社会现象和他们总结的人生规律。他们觉得我这样的会摔跟头,希望我少走弯路,想告诉我捷径。
但是没用。
我不是想要强调内向有多好,试着跟外向的人一比高低。就像有一些研究文章说的,内向的人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更能沉淀,更专注,更能成功,并列举了爱因斯坦、巴菲特等一系列的例子。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内向也好,外向也罢。我们不要比高低,也别勉强自己改变。当你在社会中逐渐沉淀,人的性格多多少少都会自然地发生一些变化:内向沉默的人不自觉打开了点自己;外向张扬的人慢慢收敛了些锋芒。
回想职场这些年,那个拼命想要按别人的要求改变自己的阶段是最灰暗的时刻,我丢失了最重要的自信,让我在与别人交往时没有了从容。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才修复了自己,然后发现其实做自己没有那么可怕,与人交往最终靠的是人品,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很多,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
别人告诉我的捷径反而成为了我最大的弯路,有些讽刺,又有些宿命的意味。路要自己走,撞到南墙自然会回头。而如果走的挺舒服,就更不需要强行加速。我想对那些还烦恼于这个困扰的人说一句话: 放轻松,让改变自然发生,我们不需要被改造。
齐帆齐微课第五期第5篇,共 1830 字,累计944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