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的理解,遵从于教学参考的注解,理解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其中“征于色”我的意会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世界,往往可以从他的表情中显现出来,随着岁月的打磨,其精神实质便在他的脸色相上印刻下来,也许这就是“面由心生”的结果吧;对于“发于声”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内心的思考,亦可以从他所言谈举止中展现出来,因为我们的行动力是我们思维的表现形式,这可能就是成语“言为心声”的体现吧……当我们关注到了一个人的“表情和言行”时,就能大致认识到这个人的本性了。然而时间会证明许多东西,再美的风华,需要老去,再真的谎言会被揭穿,再逼真的表演,终究会尘埃落地!表里如一,言要由衷,知行合一,是本分,也是准则!
成尚荣先生说:教育就是要从儿童的表情中寻找自己的表情——教育的精神品格、价值理想和永远的儿童意义,以及教育完整和完整的教育!我便有了对“征于色,发于声”的新思考:要让“儿童表情”有坚强、勇敢、感恩,有生成幸福与快乐的能力,就要教育者真正走进儿童,信任儿童!教育的精神品格是追求真善美,我们的教育价值理想是教师与儿童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育以面向未来的目标,为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那么教育为现实的社会培养有生活技能的劳动者。尊重我们的教育对象,从他们的身上,推己及人,看到我们自身的影子。曾经有一首歌广为流传“多年后我便成了你”的歌词“多年后我便成了你”一句,道出了教师对学生的多么强大的影响力啊!与孩子一起,伴他们成长,他们身上有我们的影子,寻找自己的表情,展现教育鲜活完整的表情,可能我们会更加爱自己,爱学生,会把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视为职业,而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敬畏课堂,敬畏课堂上每个鲜活的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童年记忆里的多个印象深刻的片段,会一直伴随成长过程,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万物,教师自己要有爱的能力!期待孩子们拥有美好童年,但我们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与要求,使得超高半数中小学生长期缺少足够的休息时间,以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获取所谓的成果,这是我们没有关注到儿童表情的结果……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很多,越是躁动不安,越容易滋生焦虑,让教育回归本真,静下来、追逐慢生长的教育,让我们从儿童的表情中寻找自己的表情,这是一个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