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晓枫的《巨鲸歌唱》,我有种在和自己对抗的感觉,繁复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作者冷静到冷漠的情感基调,都不是我所钟爱的类型。这样的对抗,总觉得自己正在走进一个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地方,虽然我拼命的想投入其中,但思绪仍时时刻刻都抽离在文字之外!(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阅读体验!)
有些篇章我读了两遍甚至三遍,依然觉得我和那些文字中间隔着一层厚厚的透明的玻璃,文字在那头凌乱地涌动,我在这头无措地观望,却怎么也抓不住。偶尔,好像抓住了一段文字的尾巴,却又在后续的阅读中被搅得七零八落。我并不能读出那些文字背后的深意,这真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这大概是我最潦草的一次阅读。因工作导致的时间冲突,生病带来的疲惫感,纵然是一点点外在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依然是这种既不能共情也不能投入到其中的对抗感。不得不说,这是本次阅读带给我的“耿耿于怀”!
《纸艺里的乡村》是我反复读了很多次的文章,虽然我依然没读懂文字里表达的深意。最最重要的是,我万分不喜欢作者的表达,这大概也源自于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乡村”于我是记忆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不知道那些乡土文学作者给予了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乡村怎样的情怀,但于我而言,“乡村”始终是个闪耀着熠熠星光的字眼,以及这个词语背后的万千星河。
那些农人衣服上被汗渍浸染的衣领,绾起的裤腿里掉落的泥土,以及脸上被季节风吹红的皱褶……都是我记忆里颇有温度的篇章。它们和地里拔节的玉米,金黄的小麦一般,都散发着土地的清香!是我热爱的眷恋的从来不曾忘记的灵魂安放之处。
“那些脏孩子,那些出卖汽水和身体给长途货车司机的乡下姑娘,那些作为肥料沤在田里的父亲,那些背叛的儿子。”
“长年户外劳动,他们的脸粗糙红肿,油垢的头发上有发屑,汗酸和泥垢使他们散发令人不快的体味。他们南腔北调,那口音影子似的,让他们永远拖着寒苦的出身。”
………
我不喜欢这样的文字和表述,不管多少次,依然不喜欢站在高高的城市和农村分解线上,睥睨天下般的谈论。(大概也因为读不懂,有了断章取义之嫌。)
就像一个穿着花裙子,带着蝴蝶结的小姑娘看见一个赤着脚满身泥土的男孩跑过时撇起的嘴角。(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想,乡土文学,大概需要那些真正扎根于土地之上的人来写,写那片土地的慷慨,也写那片土地的惩罚,写土地上人们的善良纯朴,也写那些人的贪婪自私……无论怎样,我都希望透过文字,每个读者真正感受到的,是对这土地深沉而浓烈的爱!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着这样的感情基调,那些笔尖流动的文字,才会走进每一个真正生活在土地上的人!
最后,这只是一篇作业。甚至,因为这无法走进的阅读体验,都不敢说是一篇读书笔记!交作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