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这些日子,胡适当年的自况小诗总萦绕于心,如今的我也到了那年纪,仿若舟行中流,既见那波涛汹涌,浊浪滔天,也见那斜晖落照,水流悠悠。人生的忧欢悲欣,万千滋味,欲说还休。
多年前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讶异于他的秋声竟是“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眼中的秋天原是清风朗照,月光皎皎,桂香漫漶,山鸣谷应,如一幅金色小写意,又似一曲清风小调,充满清朗之气,哪是如此这般地悲苦肃杀惊心动魄?而今再读此文,但觉字字句句戳中心事,殊不知,人生早已转换成了月明星稀之后的暮霭沉沉,淡淡烟云之后的绵绵细雨,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后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而宋人蒋捷也曾有此婉转心曲:“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就是岁月烙下的影子。
细算起来,人生四季,哪一步走得容易?当我们懵懂无知本应天真烂漫时,总被无穷的课业催逼;青春年华本可恣意而行,绮丽梦想却总在残酷现实面前瘦身;到老年或可云淡风轻,却已是风烛残年。而人到中年,之所以会“四十不惑”,恐是太清醒地看到,人生已被太多的人情世故所裹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所以就完全无感地放任自己如过山车般一路狂奔。
人世一遭,总会由单纯明亮走到灯火阑珊,由满目春风走到瑟瑟秋风,个中滋味,如饮水者冷暖自知。此刻心绪如知堂老人在苦雨斋里烹茶煮雨,幽幽心事都付澹澹秋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