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杨老师聊过年回不回家的事儿,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留在北京过年。疫情放开的第一个年,火车票又要开始抢了。开车回去十几个小时,两岁小娃一路上嗷嗷叫也很崩溃。当然,这些是我的论据,杨老师并不在意这些。他不回去只有一个原因:有几篇文章的投稿截止日期在过年那会儿,得赶在那之前把文章投出去。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张家吃吃李家聚聚,时间就没有了。父母们不能理解,看到亲戚家的同龄孩子们都回家了,他们心里不是滋味。我说杨老师很忙,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回来,而且假期更忙。寒暑假对于高校里面的青年教师而言是难得的集中科研时间,没有授课压力,没有学生烦恼,以及其他杂事,对于爱好搞科研的老师们可以说是蜜月。然而,思维停留在上个时代,认为“当老师就是铁饭碗,还有寒暑假”的父母们不太明白为什么你没有假期。我说是不是等拿了终身教职就好一点了?杨老师说你看李老师早拿到了,也十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一年就给自己放一天假。我感慨,看来并没有奔头啊。战友如此之卷,直接把我的科研热情卷没了。
虽然以前读书的时候再国外经常也过年不回家,和几个朋友一起烧一桌子菜,简简单单也很不错。回国之后发现父母是真的变老了,他们也明白现在社会压力很大,年轻人要忙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们心里还是存着念想,希望孩子们常回家看看。新冠教会了我两个道理,一个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一个是要把时间放到热爱的人和工作上。但是有时候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经常需要权衡和妥协。什么时候能做到既能陪伴家人,又能从事喜欢的工作,还能赚到不错的钱呢?我想,这是很多人的梦想生活。虽然听上去就像身边很多小老板们的生活,又近又远。我有一些朋友和亲戚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从事着这样那样的买卖,年入百万,父母孩子都在身边。过年长辈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也是他们,就仿佛小时候大家讨论谁家孩子学习好一样。然而,做买卖要门路,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成了的。别人的成功是学不来的,那些喜欢教人成功的多半都是骗人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剧《风吹半夏》,讲的是女主发家致富的故事,一个收破烂的是如何一步步成了钢铁行业的大企业家。从最初的做买卖,到后来的做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步都很艰辛。然而,剧里面充斥着做产品比做买卖高级,上市是办企业的终极目标,这样那样的价值观。诚然,大老板总比小老板有面子,但我不认为靠自己挣钱养家的小老板在所谓的大佬面前应该不好意思。就像葛大爷说的,赚钱嘛,不寒碜。
过年最大的意义不是在哪里过,而是又一年了,干没干出成绩,来年如何打算,说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