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女儿莫名其妙有些发热,找了个退热贴想给她贴上,没想到打开了她一道回忆的小闸门:“妈妈,我小时候你给我贴退热贴,我不肯贴,哭。”这个小时候还真是小时候,应该还是在两岁不到一点,已经过去了三年,但还保留在她的记忆里。
平时也确实是这样,时不时能蹦出一些我们本以为她已经遗忘的小片段。这些片段,在她概念中都是“我小时候。。。”
因此我产生一个小问题。人长大后幼年记忆基本是忘光的,可能在五六岁左右,偶有一些片段能长久的留在脑海里,至于开始有自主连贯性记忆那还要更大一些。但当孩子还处在幼年这个阶段内,有相当部分更小年龄段的记忆还是清晰存在的。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就把幼年记忆完全弄丢了呢?记忆也存在新陈代谢吗?这些消失的记忆,在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是了无痕迹么!
由此想到这部电影——《头脑特工队》。这是一部讲述人类大脑中情绪、记忆、性格运作秘密的动画电影,展现了一个恢弘的精神世界,令人叹为观止。关于记忆的消失,影片也有一个温情感伤的经典片段。
影片中每个人的情绪都由她大脑内的五个小人操控着——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忧忧,其实就是我们的五种主要情绪——欢乐、害怕、愤怒、厌恶、悲伤。
主人公小女孩莱利,因爸爸的工作变动而搬到旧金山,环境的巨大转变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以致决定离家出走回到原先的居住地。乐乐和忧忧分别代表的“快乐”和“悲伤”成为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乐乐认为莱利需要的是快乐,尽量的边缘化忧忧,两人不小心被冲出了大脑总部,于是便开始了一场回到大脑总部“拯救大冒险”。
在一系列冒险过程中,乐乐领悟到真正能帮助莱利恢复的是忧忧,自己过度担心忧忧会影响莱利的意识是错误的,忧忧同样有她不可缺少的位置。最终他们回到大脑总部,在忧忧的主导下化解了离家出走的危机。而解决之后的大脑总部,也实现了升级,莱利也步上了生命的新旅程。
电影完整的展现了在人的情绪危机中,情绪是如何展开工作,如何对记忆和个性产生影响,如何经历一次内心世界的毁灭和重建。就个人体验来说,影片也几乎是360度无死角逻辑通顺。据说导演就是根据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找到的灵感。
而电影最最浓墨重彩催人泪下的一幕是冰棒协助乐乐离开遗忘谷。这是关于一段消失的记忆。
值得重点说一下冰棒——莱利想象中的朋友。身体是棉花糖,拥有猫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还有一部分海豚的基因(能模仿海豚超声波叫声),色彩鲜艳,性格活泼,哭出来的眼里是各种糖果。
拯救途中他们遇到了冰棒,冰棒一路协助他们回到大脑总部。但在最后关头,冰棒和乐乐掉入了黑色的记忆消失区——遗忘谷,这意味着他们很快会消失在莱利的记忆中。
他们找到了掉落在遗忘谷的火箭车,共同乘坐企图飞离。但火箭车难以承受两人的重量总是在紧要关头掉落功亏一篑。最后一次,冰棒在中途跳下,留在遗忘谷灰飞烟灭,乐乐成功逃离。这也成为全片最大泪点,女儿也在事后无数次提到这个”消失的大象“。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冰棒完成在莱利生命中的历史使命,以牺牲换来了乐乐的离开,乐乐回到原来的位置,莱利继续乐观顺利的成长。我们太多消失的记忆,看似无形,或许就是在不停的推动着我们生命的发展。他们在我们的大脑内秘密工作着,你不知道哪个记忆在哪一刻的消失是怎样的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轨迹,但却是在默默的发生着。
蒙特梭利在文集《有吸收力的心灵》第七章”精神胚胎“中也提到过”童年记忆“。儿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自我塑造,这种童年时期的记忆类型被称为“记忆基质”,虽然因为某些原因不再使用,但“记忆基质”会永久的成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
“婴儿具有一种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类型......儿童不仅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还形成了婴儿心灵的一部分。婴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自我塑造......这些所见所闻可能会成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这种具有无意识和吸收力的记忆类型被称为记忆基质”。
“......虽然吸收学习得来的具有个性的东西因为某种原因不再使用,但它们在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记忆基质不但创造个体的特性,而且会保持这些特性在他们体内的生命力。儿童时期学习吸收的东西会永久的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成年人在儿童时期所学习的东西会在他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
所以再遇到这类问题,“带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些干什么,反正也记不住。”最常见的,就是:”带孩子旅行干嘛,都记不住!“这就是一种伪逻辑。后半句是对的,记不住,确实记不住,可是,也真的不需要记住啊。所有的童年经历在体内发酵,你就得到一个在你眼前的孩子。
从记忆更延展一点就是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头脑特工队》中的莱利成长在一个不缺少爱与和谐的家庭,因此在遇到情绪危机时具备比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能从家庭中获得继续乐观前行的能量。试想莱利的家庭环境如果比较恶劣的话,那么这次危机将更为复杂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剧情走向。
周冲在《张爱玲的悲剧在于没有爱心》一文中,这样评价冰心与张爱玲:原生家庭糟糕的亲子关系造成张的冷漠疏离,而冰心出身于名门,自小受尽宠爱,文字的母题,就是母爱、童真、自然。虽然她的文学才华张爱玲很是看不上,但在心态上,却比张爱玲多了雍容慈悲。以影片的观点看,张爱玲在童年时,就把”乐乐“弄丢了。
童年亲子关系,会内化为一个人的内在关系,从而决定一生的性格命运。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怎么和世界相处。这种关系,同样被包含在”记忆基质“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