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孩子在睡前用奶瓶喝奶,患上蛀牙的风险会很高;如果躺着喝奶,奶液可能流进耳朵,造成中耳炎;当孩子1岁半后还在使用奶瓶,可能会让他养成一种精神依赖,影响孩子的正常入睡。美国儿科学会曾建议孩子1周岁时要开始停止使用奶瓶,而到18个月大时一定要完全戒除奶瓶。
但实际上奶瓶奶嘴具有很强安抚作用,很多孩子只要习惯用上了,就很难戒掉。任凭父母如何诱骗和训斥,他们都不愿意和自己的“好朋友”说再见。为了让孩子可以轻松戒除掉“奶嘴瘾”,很多妈妈也是煞费苦心,给孩子购买不同花样的水杯,鼓励学习用水杯喝水,不指责他把水倒得全身都是,给孩子准备其他的安抚物......但是,对一些孩子来说,什么无法撼动奶瓶和奶嘴在他心里独一无二的地位。
为了让孩子拥有一口好牙,有些妈妈甚至不惜与孩子“反目成仇“,不管孩子如何哭闹抗议,都毫不妥协,最后也算是”成功“戒除了孩子的”奶嘴瘾“。
诚然,父母无论是态度强硬或者方法巧妙,都只是为了能帮助孩子能顺利地从“婴儿”过渡出来。“成长”既是孩子必须完成的使命,也是父母为止焦虑,又迫切希望伸手相助的任务。有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父母的辅助(帮助戒瘾)就像锦上添花,互相呼应,各自欢心;有时候,孩子还没有准备好长大,父母就心急如焚地要求“快点,快点”,一些孩子就会陷入了自己的成长误区,“我还想接着再当一会儿小宝宝,为什么爸爸妈妈就不能再等等我呢?”
我很欣赏绘本《妮娜的奶嘴》里妈妈的做法,她的女儿妮娜很喜欢吸奶嘴,她问女儿”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吸奶嘴呢?“可是妮娜回答,”这是我的奶嘴,我要一直吸!“女儿还说,“出门散步也要吸,游泳也要吸,长大了也要吸,连做新娘了也要吸......”
然而,妈妈只告诉妮娜自己的想法(等你长大了,就不能再吸了!)却没有强迫妮娜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她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无论是面对奶嘴,还是面对成长。)
于是,当妮娜外出门遇到凶恶的大灰狼时,一切似乎开始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弱小的妮娜居然在又凶又饿的大灰狼面前一点也不害怕!并且拿掉奶嘴大声吼叫大灰狼,让它“快——走——开——!”
然而就在她拿出奶嘴与大灰狼对话的那一刻,她已经在成长了。
她没有在困难面前躲躲闪闪,而是选择勇敢的面对,并用自己的方式搞定了大灰狼!也顺利地戒掉了“奶嘴瘾”。
这是父母们最希望看到的一幕,“孩子自己长大,可以自己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妮娜的妈妈选择了用等待的方式理智地帮助孩子成长,“润物细无声”一般地呵护孩子,给予他自我成长的机会。
反观现在家庭,很多“包办式”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处处担忧,细心呵护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甚至剥夺了孩子面对挑战,克服问题的种种机会。期望孩子在毫无闪失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越俎代庖,却指望孩子以后可以“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这种不切实际的寄望也常常让孩子在面对危险时感到迷惑,只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我常想,当我们希望孩子做(或不做)什么的时候,是他已经准备好了吗?如果是的,那么可以把这样的成长机会交给孩子吗?让他”内心的孩子“唤起自己真正的成长,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让孩子在自己的努力下长大,面对自己的成长挑战,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属于他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