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呼兰河传》用的语言都简洁,短句颇多,选作课文后为了语言的准确和便于孩子习得表达方式,还是作了一些修改,在预习之前,我找来了书中的原段落,让小孩对着课文,有比较的去读。
在寒假看到新课本,知晓有萧红的作品节选,我就一直在等时间给小孩看《黄金时代》,紧赶慢赶,终于在昨天看完了,然后也是从昨天开始读《呼兰河传》的。
《火烧云》单独的放在第七单元,它是一篇自然景观的记事,而放在《呼兰河传》里,却是承载了太多的意义,自然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昨天在读《呼兰河传》的时候,孩子不太懂,只是在总结人物描写的时候,孩子提出还有环境描写的作用,我才顺带的讲了一讲。预习一篇课文,我一直秉承着“每一篇课文都有至少一本书与其对应”,尽可能多的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更多的信息,对理解课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火烧云》对于小孩而言,他比较专注的是火烧云的形成,这个要从云的形成来说了,小孩凭借自己在科学课上的了解,他知道的。像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会更进一步的给小孩更多的知识了,比如云的分类,火烧云属于什么云?火烧云出现跟天气有什么关系,以前没有天气预报的时候,人们是如何知晓天气,来进行农耕的,积累气象的谚语是少不了。
在预习完字词之后这样的来一圈,对课文的理解,是轻松多了。再进行赏析的时候,自然是理解得更加的透彻和深刻,在预习完,课文就背下来了,是真的。
每篇课文都是有结构的,文与文的结构,段一段的结构,句与句的结构,认真将第七单元一起预习,会发现,在这里,这些结构都存在。
火烧云和海底世界都可以作为我们奇妙世界的一角,一个属于天空的珍藏,一个可作为海底的珍藏,续写在大地的珍藏后面,我想,这也可能就是编者意图吧。
具体看《火烧云》的课文结构,从观察顺序来讲可以分为地面上和天空中,从写作顺序(时间推移)来讲,分为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午了,特别清晰的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连用了七个“了”,展示了火烧云来的时候,栩栩如生的画面,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这便是我们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抒发情感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一个“烧”字,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火烧云的气势强大,速度快,同时以“着火了”来展示出火烧云颜色的艳丽,为接下来第三自然段围绕着火烧云的颜色,来写火烧云变化极快做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颜色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仔细看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了三组方式来表达色彩。第一组,红彤彤、金灿灿,第二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第三组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还有递进的“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加过”,细腻又全面,这不就是我们写作当中需要学会的表达方式么。
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按照动物“出现➡️变化➡️消失”这样的小结构来进行段落的展开的,课文中写到的马、狗、狮子,那么,用这种方式,还可以拓展到其他的动物,火凤凰、老鹰、狼······极好的仿写结构,实际上,长江作业上是有这样的一道题。
边读边写是我带着小孩预习一直要求他要做的事情,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会让他在预习的时候就仿出来,如果时间不够,那么在做作业的时候就需要多练习两句。这三段多用的短句,与火烧云变化的快形成了十分默契的搭配,这也是作者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极好的写作技巧。
第七自然段,简短的排比,平实、精妙,足够写出火烧云的变化之快,也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大自然景象的美妙。
选入课本的文章,在让孩子学习语言的同时,更多的是探究写作结构,以为写作做储备。天地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课文也隐藏着无穷无尽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