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瞻卯》与人生识字忧患始、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其实此句岀自明末:陈继儒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佐证:《红楼梦》里的宝钗通文识字贤德,然不可多得。管家凤姐大户人家却不识字,以防不安分。秦可卿琴棋书画,通文识字忧患始,连曹雪芹都不放过她。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老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是,这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
佐证:清末民初,我国女性文盲率达到98%左右。我姨妈就是个文盲,也曾缠过足。我们上一代的女性长辈中,识字的应该不多,离婚率不高是否与之有关,我没有考证过,无发言权。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早出处已无从考证,但与它涵义相近似的说法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枭、鸱都是极凶猛的飞禽,喻狠毒)、“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皆出于西周的《诗经·瞻卯》。可见,那时候人们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女人拥有聪明才智则非但不是好事,还是搅乱天下、酿成灾难、祸国殃民的根源。
谬论——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蔡文姬虽才学丰富,却感情复杂缱绻,结果三易其夫;杜丽娘、崔莺莺因知文断字,看了一些文学“杂书”,愈发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动,将对传统儒家伦常的反叛付诸行动等等。
苏东坡——“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是将“女子无才便是德”,进行了发扬光大。人生识了字,就有了思想,有了感情,有了忧国忧民的心,有了世界大同的念。如何不忧?!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识分子如果不忧不问,则读书何用?识字何用?看来苏东坡有点言行不一,还是我的理解有误。
问题就岀在这帮子知识分子身上,整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微信上横议,满满的“负能量”。今天说教育有问题,明天说医改有问题;开着汽车骂三桶油,发着微信,骂电信,还没完没了。你吃着地沟油,却操着中堂的事。我说你不是有病,就是无脑。
从苏东坡“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角度来看,想当初广大学子初中毕业到农村去,广阔天地练忠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你看,我们这一代人就像苏东坡说的那样,无忧无虑朴实无华的度过大半辈子。你看,我们现在广场舞跳跳、K歌唱唱、麻将打打、聚会旅游不亦乐乎!哪像知识分子整天不安分守己,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拿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我上面说了,苏东坡言行不一,其实我们也是在自欺欺人。为了让孩子能考上985大学,我们是操碎了心。为了第三代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是竭尽全力。
我们都知道,“人生识字忧患始”是一种愚民的老话,同读书无用论如出一辙,“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更不值得一驳。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也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生识字是必须的,忧国忧民还是忧自己就再说了,广阔天地练忠心希望它成为历史永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