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临时通知,中层集合,一起前往义乌市分水塘村参观陈望道故居。
来到义乌后,我才知道义乌有个名人叫陈望道。他的出名,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的人。如今,党领导中国取得翻天覆地变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前景光明,第一个翻译传播《共产党宣言》的人,自然会受到重视。保留一个故居,那是必然的。
去年值班时,我偶然翻阅了义乌史志,刚好看到一篇记载参观陈望道故居的游记。当时饶有兴趣的通篇细读,记得该作者表达了这么个意思:他以为陈望道故居修缮的很好,陈设规范齐全,环境整治的很漂亮。没想到,等他去了,不但现场冷清荒凉,没专人看管,门上还挂了把锈迹斑斑的锁。后面叫人开了门,进去也觉得陈设太简单,仅有一个铜像立在室内,一些宣传画挂在木制墙面上。觉得这样的配置,和陈望道的个人影响力太不般配了。
这次实地去了一趟,也许因为有了心理准备,倒没有生出什么失望的情绪来。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没有本应该怎么样才好的思索。
这次去的时间刚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路上经过很多山路,路边有村庄,有开的正好的油菜花和桃花。所以,一路上还是蛮欢愉和放松的。
到了参观地,先是去了陈家祠。开始没注意看,以为陈家祠就是陈望道故居,因为祠堂里面设置了望道讲堂。
后来才知道,陈望道故居是在另一处,于是跟着大伙就走去了。故居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样,普普通通,是老式住宅,中间木头结构,中间有很大的天井,看起来那时也算是个经济条件还不错的人家。(要不然,陈望道怎么会有条件去日本留学呢。不去留学,自然就不会接触和翻译马克思的作品了)以前这种庭院设计,阳光和雨水都可以进到家里面来。这我倒觉得蛮好的,人和自然更接近了。只是到了冬天,大概会比较冷吧。
去了后,也有几点新发现。
一、有历史的味道。原来以为陈望道是老党员,革命家。在墙上介绍栏上,陈望道身份写的是民盟的。同事参观时说觉得别扭,怎么民盟身份人士的故居,怎么会成为共产党员的入党宣誓和教育基地呢。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来,我手机上网查了下,他其实是第一批5名党员中的一位,后来还被选为一大代表,再后来因与陈独秀不合,选择退位最后退党。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虽然退党,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终身不变,并且认为他也许在党外可以更好的为党工作。这一点,我入党前一段时间也这么想过。我也自己和自己说过,我不一定能入党,但愿意为党服务为党做工作。后来,如他所说的,陈望道确实一直为党工作,但后面也对退党一事有悔意。直到1957年,他向上海市委表露心声,经上报中央获毛主席批准,成为中共特别党员,身份先不公开,直到很多年后才公开。
二、有熟悉的味道。去故居参观后,我首先是觉得他家房子的风格和我原来老家的风格很像。我家原来的房子,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室内也都是木头结构,门窗也都有雕花,这些证明当初盖这房子的人在当时还是有一些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而且,有一点有意思的事情是,据说,我考入省级公务员之后,我同族本家细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这栋老房子不要拆,以后也许可以作为我的故居。我的天,这简直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也是最大的期望啊。只是,后来老房子还是拆了盖新楼,而我是断然达不到值得保留故居的境地了。还更有趣的是,陈望道的长孙竟然和我同名。这恐怕也是有趣的巧合吧。
三、有信仰的味道。说是习大大有一次提到过陈望道用墨汁当红糖伴粽子吃的故事。
2012年11月29日上午,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 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体会讲完了。这次去参观,结束后才知道原来是踩点,因为有大领导点名要看陈望道故居。有机会事先领略一遍也蛮好,至于表态的话就不说了,关键看实际做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