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老话:“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子孙全。”这看似不公的感慨,源自北宋包拯为相时流传的一个故事。
话说某村有位父母双亡、腿脚不便的少年,靠着乞讨和乡邻接济度日。他虽身处困厄,却心地纯善。
村边有条湍急的大河,没有桥,往来极其不便。每逢河水暴涨,即便是青壮年过河也胆战心惊,稍有不慎便被激流卷走,几乎年年都有人因此丧命。
人们束手无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在涨水时冒险渡河。少年目睹乡亲们出行不方便,决心修一座桥。
当他开始独自捡石头时,村里人都觉得他痴心妄想。
“大人们都办不成的事,一个瘸腿孩子怎么可能?”嘲讽声不绝于耳。
然而,少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他捡拾的石头渐渐堆成了小山。这份坚韧的善心终于感动了乡邻,大家纷纷捡石、采石,齐心协力为修桥做准备。
石料备齐,工匠请来,桥终于开工了。可在一次凿石作业中,意外发生——飞溅的碎石崩瞎了少年的双眼!
众人哗然,议论纷纷:“天理何在?行善竟遭此恶报!”许多人愤懑不平,退出了修桥的队伍。剩下的人,感念少年的执着,也想到桥成后自身的便利,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少年、工匠和乡邻的共同努力下,石桥终于落成!正当人们欢呼雀跃,庆祝天堑变通途之际,风云突变,雷雨交加!一道刺目的闪电撕裂长空,不偏不倚,正劈在少年身上!善良的少年,竟当场殒命!
悲愤瞬间淹没了人群:
“为富不仁的,不劈!”
“落井下石的,不劈!”
“背信弃义的,不劈!”
“不孝父母的,也不劈!”
“世上恶人千千万,老天为何偏偏劈死这最善良的一个?谁说老天有眼?”
“因果报应,全是骗人的鬼话!”
群情激愤之时,包拯包青天恰巧路过。听闻少年的事迹和惨死,包拯也义愤填膺,挥毫在桥头石碑上写下六个大字:“宁行恶,勿行善!”
回京后,皇帝急召包拯入后宫。原来,新生的太子粉雕玉琢,惹人怜爱,却整日啼哭不止,一只小手紧握成拳,无论如何也掰不开。
奇怪的是,太子一见包拯,哭声立止。包拯轻轻一拉,那紧握的小手竟舒展开来——掌心赫然印着六个字:“宁行恶,勿行善!”
包拯瞬间明白缘由,急忙用手去擦。皇帝见状不悦,包拯只得将修桥少年惨死及自己题字之事和盘托出。
皇帝听罢,困惑不已:“若说善有善报,这少年行此大善,为何落得眼瞎早夭?若说善无好报,他今生又贵为太子,这究竟是何道理?”
皇帝知包拯有“阴阳枕”可通幽冥,便命他查探究竟。
当夜,包拯枕上阴阳枕,魂魄直入地府,面见判官询问少年之事。
判官道出原委:这少年前世罪业深重,本需历经三世偿还:
第一世: 父母双亡、腿脚残疾、乞讨度日。
第二世: 双目失明、穷困潦倒。
第三世: 虽为常人,却年少遭雷击身亡。
岂料这第一世,少年竟心怀至善,无私修桥,此等大善行加速了其偿还恶业的速度! 本需三世承受的苦难,竟在一世之内提前了结。其善业成熟,福报现前,今生便转生为皇室太子,享尽人间富贵荣华!
包拯醒来,恍然大悟。这“修桥补路双瞎眼”的真相,原来是“重罪轻报”,善行快速消业,福报提前。
正如《楞严经》所言:“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报应,纤毫不爽。
善恶之业,不能互相抵消。造恶必受恶果,行善必得善报。纵然广行善事,也无法直接抹去往昔的恶业,但至诚至善,却能转化业力,迅速消除恶业,提前感召福报!
少年所行之善,虽未能阻止他承受前世恶业带来的苦难——无父无母、腿疾、眼盲、雷击之死,但他的至善之行,将本需漫长三世煎熬的恶报,浓缩于一世迅速了结。若非他积极行善积德,别说转生太子,享此洪福,恐怕连再次获得人身的机会都微乎其微!
本文仅分享民间故事,不代表任何宗教立场。
关于因果报应,您有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如果觉得写的不错,欢迎
关注、点赞、转发。
感恩分享,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