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 这句话也是来自《易经》。《易经.系辞下》里面是这样说的:“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大意是:寒冬和盛夏往来的交替,就有了有春夏秋冬四时递相推移的岁序。这个“寒”代表冬天,而这个“暑”代表的是夏天。明白了这点,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了:“难道《易经》里只过冬夏,不过春秋吗?”其实不然,《易经》里是把写春秋的春秋省略掉了。省略的是啥呢?我们下面这一句:“秋收冬藏”,可以找到答案。全句应该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虽然《易经》记了寒来暑往,但在远古时代,人们不记录夏天与冬天的。有人问为什么这么说。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叫什么?对!叫做《春秋》。为什么呢?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就是以农为本。因为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这两个季节是生产的季节,整个农业社会最忙碌的季节。其他季节人们通常是不干活的。夏天热得不行,人们除了除草就没事了,而冬天呢?天寒地冻,人们都是我在家里是不干活的,那时叫做窝冬。所以,那部史书名字没有叫《冬夏》,叫成了《春秋》。
但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但有一点要说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抢劫,也都是在秋收之后,开春之前。没听说过大夏天的匈奴骑着马南下抢劫,为啥?东西还都在地里长着呢?总不能把一大捆禾苗回去吧?抢回去,人也不能吃啊。再种回地里?第一他们不会,第二,几百里地抢回去,那苗种回去他也不长了啊。所以,古时候游牧民族南下劫掠,都是在秋后和冬天,最晚也是在春天种地之前。
我们刚才说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说的:“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那么,这句话的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事物春天出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之道的大准则。如果不顺从它就没有办法成为天下的纲领和规律。《鬼谷子·持枢·全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意思是说:掌握行动的关键,要控制事物的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而例行逆施,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所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里指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那么有人会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的春生是什么意思?春生指的是春天万物生发,生发的是什么东西?《黄帝内经.四时调神大论》讲过:春三月“此謂发陈”,有人问,发陈是什么?发指的是生发,陈呢?指的就是万事万物本身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存留下来的精华和冬天贮藏的种子。如果“陈”贮藏的不好,例如一棵树,在冬天呼啸的北风将它的贮藏的水分和精华全部抽干,那么到了春天,这棵树就无“陈”可发,只能死掉了。
而夏长说是夏天的是万物繁茂,开花争奇斗艳,开始准备结果了。《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此謂蕃秀”,蕃秀指的是夏天是万物繁茂,繁华成长。那长的是什么呢?成长的是春天生发出来的幼苗。
秋收指的是秋天万事万物果实已经成熟,为下一个循环而收获了。《黄帝内经》讲:秋三月“此謂容平”,万物已经成形,果实已经随秋而定。秋天是收获,收获的是什么?是夏天长出来到秋天成熟的果实,和自身吸收积蓄的精华。
冬藏就是指万事万物闭藏保护好自己积蓄的精华以及自己的果实。《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天万物封闭起来养精蓄锐,冬天是贮藏,贮藏的又是什么?那就是秋天本身积蓄的精华和秋天收获果实里的种子。这样下来,就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交替了。所以说这里的“秋收冬藏”,不是指农民劳作的秋收和冬藏,而是世界上生长的万事万物自然形成的规律。扩展到大的方向,就是万事万物都会经历“生长衰亡”而又不断更新的这个过程,。
综合这两句讲的是:四季更替已经形成,万事万物都开始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开始运转起来。
-END-
卧云轩钧霆原创,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