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10月26日周二,跟上节奏,千万别掉队啦!非常惊喜的发现,很多老师已经开始将书中某些素材迁移到教学中,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阅读价值。开始进入大气环流的学习,今天阅读书籍第七章《大气环流》7.1-7.6小节,151页-165页,许多都是高中教学内容,来看看这本书有哪些素材可用吧!
1、 尺度观念是袁孝亭教授一直强调的地理空间观念,总结书中关于大气运动尺度的观点内容,谈下你的启发。
2、 全球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讲解,是高中最关键的内容,这本书中哪些内容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素材可以迁移应用到教学中?
打卡内容
看着小星的阅读提示:“10月26日周二,跟上节奏,千万别掉队啦!”,不仅有点儿哭笑不得,小星妙算,我非常不幸的被言中,掉队了。现在来补上昨天的作业。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内容,每次学习到气候知识,都要给学生留下悬念: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除了我们学习到的几个原因外,还有更复杂的原因,跟地球上的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有关系,到高中的地理课上,你们会具体的学习到。
其实,对于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知识,大脑中还残留着一部分,没有完全还给我的老师。现在再一次读,感觉有点亲切,也能理解,独厚却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可能跟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有很大关系吧!
大气环流的尺度分三种,小尺度环流、中尺度环流和大尺度环流。持续时间很短,几秒到几分钟,混乱无序的一阵小风,偶尔看见的一个小小旋风,都属于小尺度环流。开维持几分钟到几小时,尺度小于100千米,同时可能有强烈的垂直运动的,是中尺度环流,比如龙卷风、雷暴、海陆风、山谷风等等。夏季的狂风暴雨应该就属于中尺度环流。大尺度环流,比如西风带和信风带,还有中纬度气旋和反气旋,热带风暴和飓风、台风都属此类型的环流。而,后几种尺度稍小一些的,又被称为天气尺度环流,即天气图尺度,风场直径约一千米。
风向是风的来向。所以局地风中,海陆风中的海风来自海洋吹向陆地,山谷风中的谷风由谷地吹向山坡。
为什么夏季的海边比较凉爽?这是由于海陆的气温日较差,白天陆地表面温度高于海洋,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层形成高压区,因此高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而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区,海面上的空气就流向陆地低压区,形成了海风。因海洋上气温低于陆地,海风吹向陆地,是沿海地区气温降低,即海风对沿海地区有显著的温度调节作用。海丰的强度和范围也会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发生变化,热带出现频繁且强度更大。
山区白天也经常有风,这些风大多为谷风。谷风的形成,是因为山坡上空气受热升温大于相同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山谷下层的暖空气,沿山坡爬山而形成的。谷风往往在山顶形成积云并在午后产生雷阵雨。
早知道焚风效应,今天知道焚风原来叫钦诺克风,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干热风。书中讲的是多发于山区,是山区有很强的气压梯度时才会形成焚风。焚风炎热干燥,会带来强烈的温度变化,使积雪融化,也可以使火灾风险大大增加。我们这里,春末夏初小麦成熟前期,也会吹又干又热的风,人们把它叫做干热风,可是我们这里不是山区呀,这又该怎样解释呢?
大气环流里边的三圈环流模型,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认识全球环流分布的有效工具。位于赤道附近的哈德莱环流,极地地区的极地环流,中纬度地区的费雷尔环流。在三圈环流模型中,赤道处形成赤道低压,赤道无风带;南北纬20到35度形成副热带高压,干燥少雨,流向赤道的形成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丰,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废料还留在中午都地区近地面称为西风气流,即平常所说的西风带;极地环流在近地面形成极地东风带。
关于季风,书中讲的相对比较简单,但其定义跟课本上说法不一样:全球环流的大尺度季节变化称为季风,其风向每年改变两次。
西风带是在学习欧洲西部气候的过程中经常提到的。西风带的存在是热带地区的高层大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向极地运动时,被科里奥利力改变了气流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自西向东的气流带。
终于补完昨天的,马上开始今天的学习。
第十三天,10月27日周三,继续阅读第七章《大气环流》剩下的内容,7.7-7.10小节166页-177页,将要看完这本书的一半内容了呢,越往后面,会有更多内容解答大家关于天气气候的疑惑。
1、书中介绍了极地急流和副热带急流对于美国的影响,是否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呢?尝试查询相关的资料,作为补充。
2、书中重点介绍了洋流的相关知识和全球降水的分布特征,也是初高中都会讲到的内容,仔细阅读,看哪些内容对我们有所启发,可以有助于日常教学。
打卡内容
急流是高层西风气流中的一条狭长的蜿蜒几千千米的快速风带,位于对流层顶附近,风速很大。快速的高空风出现在具有较大温差的狭窄区域内,沿着维权的大温差区域称为锋区,主要位于极锋区,成为极地急流或极锋急流,不连续,纬度位置随季节而移动,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极地急流对中纬度天气具有重要影响。
副热带急流主要出现在冬季,风向自西向东,可带来温暖潮湿的天气。
20多年不接触高中地理,具体对我国的影响实在不敢胡说。
风的基本作用是通过,将热量从赤道向极地输送来维持地球的热量平衡。
运动的大气通过摩擦将热量传递给海洋表面,风是洋流的主要驱动力。洋流对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增高,寒流使沿岸地区降水减少,干旱加剧,也可能使沿岸沙漠中湿度增大,出现大雾,出现相对凉爽潮湿的天气。海水除了水平运动还有垂直运动,即涌升流。海洋东海岸附近比较典型。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有些年份的12月和1月的太平洋东部,海水逐渐变暖的现象,通常2到7年发生一次,持续九个月到两年不等。拉尼娜现象指的是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温异常偏冷的现象,太平洋中部海水由东向西流动,此时秘鲁寒流使秘鲁沿岸涌升流增强,鱼饵丰富,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拉尼娜事件每隔几年会被厄尔尼诺事件取代一次。
厄尔尼诺出现,赤道洋流反流,秘鲁渔场鱼类死亡,内陆干旱地区异常降水引发洪灾,也会对其他地区带来很大的影响。拉尼娜出现会触发并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天气现象,西太平洋空气湿度增大。今年河南水灾是否跟拉尼娜现象有关系呢?
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大部分地区气压下降,西太平洋地区气压上升,拉尼娜事件时正好相反,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气压的跷跷板效应被称为南方涛动。
全球气场和气压系统影响了全球降水的分布。一般来说,受高压影响的区域通常伴随着下沉气流和辐散,易形成干旱,反之,带来充足降水。气温也是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纬度地区降水多,高纬度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离海远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降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纬度地带性。中纬度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于气旋风暴,极锋在30度到70度之间移动,大部分中纬度地区有充足降水。丰沛的降水主要发生在赤道和中纬度地区,而副热带地区和极地相对干燥。中纬度干旱地带主要是背风坡或者是内陆地区。副热带地区降水分布异常,是因为这个地区在副热带高压中心控制之下,东西侧环流具有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