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似乎总是扮演者一个急性子角色,我们总是很着急:怕孩子输在了起步线上,又怕孩子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在这种焦急中,我们选择了用愤怒和责骂去管教孩子,慢慢地,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心酸又委屈。
孙瑞雪的《爱与自由》让你静下来,让你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让你客观理性的对待成长中的个体差异。《爱与自由》最初来源于一部演讲稿,文中的所有例子都来源于孙瑞雪蒙特梭利幼儿园的真实事件。孙老师始终坚持用心灵与儿童对话,致力于了解儿童的想法,满足儿童的渴求。读完这本书,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个性是上帝赋予每个孩子的光环,尊重孩子、包容孩子的个性是尊重生命的最好体现。
在《爱与自由》里,我第一次听说“胚胎精神”这个神圣的词语: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要求儿童去抓什么,去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胚胎精神。如果我们了解到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儿童按照胚胎精神的内在规律发展,孩子自然会成为人才,但一旦胚胎精神遭到破环,整个人就不正常了。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儿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胚胎精神实体化的过程,儿童怎样才能实体化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活动,通过不断的活动把胚胎精神实体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各种选择,他的每一项选择都来源于他胚胎精神的指引,大人不要去干涉他。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尝试做什么事情失败时,我们都会跑过去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孩子,应该这样弄。孩子在玩玩具时,我们也习惯性说:这个玩具应该这样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探索事物的乐趣。
请记住,如果孩子的感觉经验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得来的,那才是他自己的,别人教的方法永远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所以放开手让孩子勇敢的去探索,成功或失败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
我们总是想帮助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殊不知有些路是孩子必须要自己走的。现在我的孩子稍微大一点了,他摔倒后,还不等我们去扶他,他就会自己起来然后说:妈妈,我没事。当我们想要帮助他时,他也会抗议说:让我自己来,我是大孩子了。有时他也会反问我们:为什么不让我来。看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永远充满活力,不惧怕困难也不怕失败。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感觉,实际上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在这里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孙老师的孩子一岁多了还不会说话,她有点着急,天天在家里教他说话,却一点效果都没有。一天她带孩子出去玩,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蓝色有种触目惊心的美丽,孩子趴在栏杆上看了很久,不知道天空中有什么在吸引她。恰好这时孙老师指着天空说:天,天。孩子居然也跟着念出了“天”字。原因就在孩子观察天时,对天有了感觉,恰好这个时候父母把“天”这个概念给了他。
在现实的生活中,父母通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在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急切的灌输自以为是的知识,有感觉时,我们却看不到机会甚至还会破坏孩子的感觉。
在心理学界有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但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实际上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其实每个生命最原始的时候都是独特的,只是我们都喜欢从众,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与生俱来的独特被泯灭了。所谓一个人的状态好,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感知独特。
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有着宗教一般的痴迷,人们对孩童智力的发展超过人格的发展。蒙特梭利说;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称为智力教育。人们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儿童时期不断地进行感觉训练,重复的次数到达某种程度,儿童久产生了概念。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比如每天都让父母读同一个故事,长达十天半月乐此不疲,这就是孩子的心智发展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都口口声声的说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我们勤于奉献,我们甘于付出。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显得特别幼稚,比如同孩子怄气,与孩子对着干,偏要与孩子争论出一个输赢(你不要告诉我你没有过这些行为),这些都是父母不成熟的表现,不能作为一个成年人包容与理解孩子。有的父母则根据自己的情绪来爱孩子,情绪好时猛爱,情绪不好时大声呵斥。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字察言观色上,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
那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机会,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基层上的行为就是爱。 有的家长会埋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或者太不好带,什么都不会做,吃饭不会、如厕不会。其实这些都是家长溺爱、凡事包办的结果。
儿童在0-6岁除了睡觉是一分钟都不肯停止活动的,触摸、抓、跳、跑都是生命发展的要求,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构成了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全部内容。比如一岁半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想尝试自己吃饭的,但是那时的孩子能吗?成人总会觉得孩子自己吃饭会弄的太脏、太乱,索性就阻止了他的这项权利。儿童自身的发展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别人的意志、主张、行为。这样儿童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外面,偏离了自我,开始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神态和暗示,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造力。
爱孩子意味着不打骂不斥责孩子。打骂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在压力和恐惧下他看到的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会导致孩子的认知产生偏差。蒙特梭利曾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是内心的力量,二是人格的尊严。我们成年人斥责孩子、给孩子脸色看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如果家长认为儿童没有自尊,长期下去孩子也真的变得没有自尊了。
我们爱孩子就是要理解孩子,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时,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但是一旦孩子开始独立时,我们就会说:孩子太犟了,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实际上孩子只是按照他内心的规律在成长而已,我们只需理解、尊重他们。
有了爱和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他就会变得专注,专注产生智慧。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愿意去遵守规律,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什么是爱,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给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爱孩子,能使孩子自立;爱孩子,能使孩子自尊;爱孩子,能使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探索精神,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给他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胚胎精神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