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监考完,学校组织全体高三老师听了一个关于金太阳焦兆群老师关于二轮复习备考的讲座,听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前一阵我也是想着二轮复习时把专题和综合相结合,没想到还和专家的建议不谋而合。讲座内容非常细致,有相关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下面把讲座的笔记整理如下:
二轮复习延长一个月,学生和老师有各种反应,整体要求:
1、要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2、注意筛查漏洞
3、重视基础,做好中档题
4、老师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
首先学生迅速进入备战状态
1、先考后教再练的模式
先学后教,先考后教,一个专题循环一周左右。
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更要关心他们的能力提升:
知识缺陷(知识遗忘、知识残缺,不能综合;缺乏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学习的四个层次:
听得懂;会做题(答题步骤);能做对(熟练);做得好
答题素质
及时总结,及时个性化补缺。
2、专题教学操作注意的问题:
师生要明确专题达成的目标(补救专题什么方面的问题);
专题教学任务布置前置,提前告知学生;
学生先自行针对该问题进行梳理和自选习题训练;
课堂教学不能是老师一言堂,不要讲满,要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讲,让学生总结;
教师事先准备充分,主要是梳理近几年高考在该专题上的题型、方法及规律。
备课模板
关注点:考点(专题一)
命题方式(考查方式一、二、三)
解题思路建模(运用知识及方法)
答题规范建模(答题基本范式及要求)
典型错误(典型错题)
变式训练(题目)
坚持精讲,做到有的放矢
三讲:
理解,不了的一点盲点
归纳,规律思路
运用方法技巧
三不讲:
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解决的问题)
过偏(不符合考纲要求,题目怪诞的)
过难(超越高考难度,讲了也不懂)
3、专题小考及补偿训练问题
考试时间一节课时间
组卷、拼卷
及时批改、反馈
及时分析错因,并归类分析
在老师指导下或者学生自主选题再补偿训练
4、专题小考的训练形式
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题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进行题型训练
提高应试技能,进行题组训练
提高答题速度,进行限时训练
学生越是遇到瓶颈期,越要进行专项精进训练。
5、学生补偿训练形式(自主训练)
在老师帮助指导下或者自行找到不熟悉的知识点;
针对不熟悉的知识点,选20-30个题目,进行集中训练;
训练后立刻比对答案,对错误的题目分类并统计;
对这些错题总结出共性、规律、可变条件等,并自主进行变式训练;(尖子生的学习品质,非智力因素)
6、科学选题
教师要先做题,多做题
教师“宁可浪费试卷,不可浪费学生时间”的意识
各学科配合,科学、合理、均衡,对普遍薄弱点进行训练时间的倾斜。
选题策略要求
中档题为主(老师不会做的一定砍掉)
科学性(老师先做出结果)
典型性(考法、解法、背景、解答)
研究全国卷
(三)强化学生总结和梳理的学习行为:
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重视总结,认为复习就是多做题;
2、学生不会总结,缺乏科学总结方法:;
3、学生等老师归纳,或者认为书上有总结;
4、认为归纳和总结是考前一次性的事;
怎么总结梳理
第一、以章节顺序展开的归纳。翻开复习资料的目录,一节节往下看,看能不能回忆出每专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第二、“题+题”的归纳。把同一个章节或者考点历次考试的题目,尤其是高考真题找出来,对比,发现其规律。
第三、对照归纳。就是把易混点的知识点和试题,相似的知识点和试题、相关联的知识点和试题放在一起对比归纳。
《备考话题之七:复课之后,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备考》
(四)关注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
1、好高骛远,沉迷难题。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细致,把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着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一些难题怪题上,花费大量得精力,浪费时间。
2、心浮气气躁,没有计划。
复习的时候心不够静,心不静则思维不清晰, 思维不清晰则复习没有效率。没有计划,“东一 下西一下”,导致“打开书好像都懂,合上书什么都不会”。
3、学无规律,随意性大。
有规律的学习包括建立复习的生物钟,制定遵循各科复习规律的学习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具有高效复习的生活生物钟。
4、盲目做题,另起炉灶。
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另起炉灶在复习中是最要不得的事情。每一位老师的复习安排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其里面主要包含着系统性和连续性,另起炉灶看似自主学习了,实则破坏了这种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