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需要读多少书?麦肯锡精英教你主动阅读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读书笔记
一个人一辈子需要读多少本书?大多数回答我想应该是多多益善。而《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读书过多反而有害。他认为有一定程度阅读量的人(大约是300本)以上的成年人,应当规划并限制自己的读书时间,多花时间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他的思路很清晰,读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有效运用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要阅读以致用,如果只阅读不应用,就像饱食终日却不做锻炼,吃到体内的营养不能转化为肌肉反而变成脂肪,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
实际上,无独有偶,本书作者赤羽雄二的观点并不新鲜。很多人都知道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如何解释却众说纷纭,实际上培根在《论求知》一文中对此有过更准确的表述“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可见培根也认为只有把知识利用起来才能发挥它的功效。我想这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最好反驳,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只是没有好好运用书中所学或者读错了书。
正因为此,作者对选书和读书十分谨慎,他认为书最好买来阅读,而且要买那种非常感兴趣买了之后会立刻阅读的书。如果觉得当天无法阅读这本书,那就不要购买。他还认为应当阅读长销书,因为长销书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畅销书则应延后阅读,等待时间验证。当然不要据此就认为他读书少,他可以已经读了1800本书,并且这个数目还以至少每周一本的速度继续增加着。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阅读的。
首先,作者认为读书要建立自己的阅读原则与阅读系统。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有战略性主动意识:只在有需要时读书,要从消磨时光、满足兴趣的被动阅读转为有目标的主动阅读,边读书边成长,提升能力改善工作方法,不断与他人分享交流,形成正循环。
(二)应当提升读书的优先序列,把读书列为既重要又紧急的事项。在四象限图表中,大多数人把读书放在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那一栏,最好也不过是把它列为重要而不紧急的事项。这样在安排待办事项或者是执行清单时往往导致在思想认知上不重视读书的情况发生,而一旦明确读书是既重要又紧急的,那么就会在一天中想法设法为其安排相应的计划与时间。
(三)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与方式。可以通过制定每日的日程表,并在其中添加读书时间。这个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读书习惯因人而异。正常来说读书时间可以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对全职妈妈而言,可能安排在早上起床后的时间段更为合适。
其次,在具体阅读一本书时,应当从阅读前、中、后三方面入手:
(一)读书前
应当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去阅读一本书(即要有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在读书前要明确两个问题,“我想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以及“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二)读书中
1、在书的扉页写下读书日期和评价(非常好、好、一般与很差),这样长久以往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数据库以及书籍评价体系。
2、读书过程中做到不重读,作者的读书方式通常是花1-2个小时,把书通读一遍。
3、读书时不作笔记只作标记。因为做笔记会打断读书的过程与自己的思路,无法进入心流,降低读书的速度,也削弱了读书的乐趣。做标记的具体方法如下:
a.用黄色荧光笔对书中的以下三类内容画线:
i)触动我们内心的内容(读小说也可以);
ii)表达出色的内容;
iii)体现作者洞察力与智慧的内容。
b. 在对应书页折角。
(三)读书后,作者认为读完书之后的实践与分享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一步才是将书中知识进行运用转化的环节。
1、实践
阅读要尽量完全掌握书中知识并充分运用,提升自己的技能,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等。把对书中学到的习惯、工作与生活的方法、技巧学以致用、
2、分享。分享包括多种形式,具体如下:
a.一页纸感受笔记
i) 将想法直接写在纸上、不要思考内容和措辞;
ii) 归纳要点时不要翻书,用自己的语言;
iii) 将时间控制在1分钟到1分半;
iv) 按脑中浮现的主题写下笔记的主题;
v) 写完几页后将笔记放在桌上审视。
b.读书博客
i) 使用博客模板;
ii) 确定自己最关注的主题;
iii) 事先拟好提纲,列出4-6个小标题;
iv) 举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加入说明性的文字;
v) 用30分钟定时器督促自己;
vi) 博客的内容可以由感受笔记组成。
c.演讲
d.与他人讨论分享,一是通过倾听他人的想法,了解自己的思想维度与幅度。二是对费曼学习法的应用,以教促学,加深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e.读书档案 读书档案是对一本书各阶段的全面总结和记录。它包括以下四各个部分:
i) 阅读本书的目的;
ii) 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
iii) 读完后会立即采取的行动;
iv) 3个月后复盘行动的结果,总结迭代,并计划下一步的行动与改变。
最后,作者谈到了为了更好地去阅读,应当提高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主要总结了以下重要的几点:
1、要有目标意识,要规划未来5年的目标,这样读书时就能时刻对应者相应的目标;
2、对待事物持有问题意识,即为实现目标而不断提出问题)。具体包括这件事物的背景和由来,将来会如何发展,如何改进才能更高效等等。
3、为了跟上时代,要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保持沟通、最好能在同龄人、比自己年长或年轻5-10岁的不同年龄层都有2位可以交谈的朋友。这样自己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去相对应的用户群体中了解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