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施占军在《行者一直醒着》中说道,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标准是让孩子将来达到家长的程度就可以。孙悟空走的路,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条路,他的家长不只有唐僧,还有佛祖菩萨,最后也如诸神所愿修成正果。但此时孙悟空却又对唐僧说:“师傅,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你还念什么紧箍咒捎勒我,趁早念个松箍咒脱下来。”明明已经成佛的尊者。孙悟空说的却还是猴话。但恰恰是这些不脱天性的猴话,才成为孙悟空被众多读者喜爱的根本所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以上材料对于你的成长有何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金箍成佛道本真即菩提》
取经路上,金箍是孙悟空的桎梏,也是他的修行。当斗战胜佛的桂冠落下,那只石猴依然在云端眨着火眼金睛,说着天真未凿的"猴话"。这让我恍然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对天性的祛魅,而是让本真在磨砺中愈发璀璨。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纵然身披璎珞,依然在云海中舒展着最本真的姿态。
保持本真是对抗异化的精神盔甲。当陶渊明在彭泽县衙推开案牍文书时,他听见南山下雏菊绽放的声音。五斗米可以换得锦衣玉食,却换不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赤子之心。就像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她本可以享受都市的繁华,却选择在滇西深山守护女童的读书声。当世俗的尺规企图丈量灵魂的深度时,唯有本真能让生命保持鲜活的温度。这种温度,是王维在辋川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亦是苏轼在赤鼻矶头"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
守护天性需要超越世俗的勇气。敦煌藏经洞里的无名画工们,在昏暗洞窟中描绘飞天的飘逸时,何尝不知长安城里正流行着富贵牡丹的工笔画法?但他们依然让衣带当风,让琵琶反弹,在千年壁画中留下不羁的浪漫。正如感动中国人物钟扬,他放弃上海的优渥生活,十六年踏遍青藏高原,只为建立"种子方舟"。这让我想起庄子笔下的大鹏,不因学鸠的嘲笑收起垂天之翼,始终保持着"水击三千里"的豪迈。真正的成长,是让心灵始终葆有出发时的清澈眼眸。
融合本真与修行方能成就大境界。莫高窟第220窟的维摩诘像,既有菩萨的庄严法相,又带着魏晋名士的潇洒风骨。这种"世出世间"的智慧,在敦煌文书《坛经》中化作"佛法在世间"的顿悟。就像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既要有"群贤毕至"的雅集规范,又需"放浪形骸"的天然意趣。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既遵循科学规律培育砂糖橘,又保持着壮家女儿对土地的深情。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恰似敦煌月牙泉,既接受鸣沙山的规训,又守护着内心的澄明。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前,我们不必效仿古人"削足适履"的成长。毛泽东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曾国藩亦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那些飞天依然保持着最初的舞姿;大漠胡杨深扎根系,却在风沙中站成永恒。让我们以本真为舟,以修行为楫,在时代的江河中,既留下奋进的航迹,也倒映着最初的星光。因为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