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有些喜感,但可以保证不是大家腹诽的那个意思,哈哈。落地的第二天,开始看房子的时候,我就发现少一样必须的东西,就是银行账户。2014年来波士顿的时候曾经开过一个账户,是在一家比较小的银行,那家银行有很多华人客户,所以我曾经见过的那位客户经理也可以讲中文。出发前我也联系了那位客户经理,因为当时开户的时候,我还不能确认一定会打款到这个账户,也不能确定什么时间打款。所以当时客户经理说,账号可以先有,并给了我一本支票,说打款时通知她,她就会随时开通。可是时间转眼过去两年,现在真的不能确定账户是否有效。联系到客户经理时已经是周末,她在加拿大度假,说回美国后跟我联系。可是此后就如黄鹤,杳无音信。
所以看过房子,我就又联系这位客户经理,本来就没有特别能证实自己资信度的材料,还没有银行账户,只有现金,这种情况实在是有点骇人。结果客户经理的电话一直在留言状态。在女儿申请过程中,就发现经常在你很着急的时候,你要找的人都在留言状态。女儿的话,好像很多美国人都是人机分离的。直到下午四点了,客户经理才回给我,我确认了账号,她也确认帐号确实失效了,只有重新开。但当时我离她的办公室还是有些距离,她说可以带上文件,下班后来找我签署(不得不说,这个服务水平确实远超国内。)我和中介确认了时间点,他说不行,那就意味着今天实际上是没法开户的,因为银行的系统在下班后是关闭的,我只能签署文件,账户要第二天才能开,而国内的小长假就要开始了,汇款不会及时到账。没有这个账户的bank statement,我们就更没办法和那套公寓的屋主来提申请了。他建议我马上就近到一家银行开个账户。站在路上打望,发现自己就在Bank of America的对面,就直接带女儿去了银行。
银行很小,只有3个窗口和两个卡位的接待区。开户很简单,有护照,留地址和电话即可,还马上帮我开了网上银行。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我怎么也没听懂。工作人员解释后我才明白,通常我们在国内开账户只是一个要卡还是要存折的选择,这里的账户是两个:check account和saving account。前一个可以支持你开支票,后一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金账户。弄懂了这个,就更加明白为啥在美国更不需要带很多现金了。开好户以后,工作人员解释,现在给我的卡是临时卡,一个月之内有效,他们会在5-7个工作日内将正式卡寄到我提供的地址。他怕我听不懂什么是business day,又特意关照我,说就是7-9天内,真的很贴心的服务。不得不说,这是我来银行所有的经历中最温暖的一次。
过了几天,没有7-9天那么久,我就收到了新银行卡。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急着要在银行办的事,但是,我还是决定去一次银行,很想看看美国的银行服务到底是什么样的方式,我那天遇到的是否只是特例,照顾一下一个外国人呢?这次到银行,已经有几个人在等了,就在沙发上坐下来等着。马上有工作人员过来确认,是等着办业务呢,还是仅仅坐一下,一会儿就要出去。在得知是办业务后,马上就问是哪方面的。过一会儿,就有一位卡座的工作人员过来找我,我就问现在我有两张卡,那张临时卡怎么处理。他确认两张现在都有效,不过那张临时卡在30天满的时候就会过期。然后我又咨询了我的网上银行登陆存在的问题,他帮我打了电话,但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电话的内容我有相当多没听懂,看来他是为了照顾我的语言能力,用尽可能简单直白的话和我做了沟通。都办完了,他送我到门口,并送我名片。
人说得意不可再往。但是我第二天不得不去了,因为这边给屋主提交申请后,屋主给了一稿合同,我要签到这套房子,除了签署合同外,还必须提供屋主以及中介支票,确认可以付款。咨询了中介,这边的支票分两种,一种是personal check,还有一种是bank check。对方要求我付bank check,一定是这个资信度为高,相当于是银行承兑。我直接去银行,找到昨天接待我的客户经理,对了,他叫Mamny,刚好和《摩登家庭》里那个小男孩同一个名字,为这个还和女儿笑了半天,因为长得也有些像,大小版。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但是说他有个客户预约了时间,一会儿就到,所以可能不会全程接待我。于是我只让他帮我打印了bank statement,然后向他解释,我要开三张bank check。他打印好bank statement 后,就把我介绍给窗口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向我解释,说这个bank check必须提供确切的收款人以及金额,三张,30个dollar。够贵的吧?都填好,获赞”perfect”,尽管女儿事先给过我预防针,说美国人的赞美话太多,不要太当真,但还是听了很舒服。然后想起有一件拖了半年多的事,在美国的小投资年初的时候曾经分过一次收益,钱很少,也只寄给我一张单,在国内一直不知道如何收取,因为很多银行没有这个业务,据说在香港办比较容易。总是不能因为不够机票钱的事去趟香港吧,这样就拖了下来。刚好那张单这次带来美国,于是顺便咨询一下。简单解释了一下这是投资分配的利润,工作人员只用了一分钟,问了我这笔钱是入check account还是saving account,之后就让我签了一张单,然后就ok了。
为啥说这么多,既没有文采,又没有故事性呢?其实很简单,这里面有一个事实:就是有些事我们认为它容易,但是却容易撞到铁板;有些事我们认为可能会复杂,但是其实很容易。可能出国的第一天就要懂得,要学会将以前的逻辑清零。那些支撑我们在国内生活的常识和经验,在另一个制度和逻辑下面,已经完全无用。刻舟求剑的事儿比比皆是,我们小时学刻舟求剑,以为那人是白痴,其实长大后,那样的事儿可能我们都没少干。船已经走了,还记得那个刻度干嘛?
所以,在这个我们可能人人都要去的地方,我也并不是十分想说明银行服务的贴心,尽管也确实贴心,我办业务的过程中,能清晰地听到一些工作人员叫出客户的名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不要以自己的经验或者经历去揣度那些我们没有认知的事情。这个在那个租房子的下篇里,我会再提及。
我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养成一些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法则,我们认为那是自己成长的经验积累,认为那是指向我们成功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不能检视,这些在人生中究竟是营养还是垃圾。一个熟悉的环境没有这个功能,陌生的环境往往会让我们一下子看出自己的那个思维来,对人的,对事的。然后,不免感叹,不免惭愧。这个不是美国和中国简单的对比问题,不是好和坏,而是空间变化的功能。时间能改变很多,但也沉淀很多;空间似乎只是人的平移,但是却开始在同一时间维度上,颠覆和重建。
从这个意义上说,到哪儿,都有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