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次回家乡过节,必不可少的就是饭局。
对于这种饭局,以前我总觉得是很煎熬,和一帮子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吃饭,还要满脸笑容的,实在是浪费生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适应性也慢慢提高了,渐渐的从饭局里也能有些收获。
今晚吃饭的人,有银行行长、邮电局局长、学校校长和机关干部,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也不知怎地,聊到了小时候看电影的事情。
他们差不多比我大8~10岁,他们小时候看电影是不去电影院的,那时候也没有电影院,就是有一些流动的电影播放队,竖起两根杆子拉一块幕布,露天放电影。
小时候的他们不管夏天有多热,冬天有多冷,他们都会去追这些放映队,放映队跑到哪儿他们这些小朋友就跟到哪儿,看电影,是他们那时唯一的娱乐活动。
02
我小的时候,看电影是去电影院的,那时候不叫电影院,叫大会堂,大会堂主要的功能是开大会,附助功能是放电影。
初中时候的我很喜欢看电影,经常晚自习的时候偷偷的溜出来跑去大会堂,没钱买票从正门进,就从后门翻铁门进去看电影。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去看电影,第二天收到了一份情书,原来这个男生看电影的时候坐在我旁边,我专心致志看电影,一点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人。
这是我收到的第1份情书,不过我没有和这个人有什么发展,因为他是体育特长生,那时的我对体育特长生有偏见,认为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会上课睡觉,我喜欢成绩好脑子聪明的男生,必须比我聪明。
高中毕业以后,开始流行录像厅,都是私人经营的,放一些港台言情片、武打片。
20岁来到上海,发现那时候的上海人家里有录像机,最流行租录像带回家看,我也曾办了一张美亚的卡,看了很多欧美的片子。
28岁的时候去新加坡,跑到新加坡的电影院里面看了一场全英文的电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一张票的价格是8元新币,相当于人民币40元,那时候上海一场电影也需要40元,不由得感叹,上海的确与世界接轨了。
现在,我看电影都是在电脑上,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全都买了会员。也曾想过在家里自己搞个家庭影院,后来因为这方面的知识实在不够,真的不懂就放弃了。
03
人对事物的认知,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那些正在吃酒的哥们,都曾经穷过、苦过、奋斗过,现在或大或小都有一定的地位,他们曾经一起为了看电影去追放映队,现在的他们不再看电影,改成一起喝酒、聚会,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关系网。
而我也在改变,以前讨厌应酬,现在可以让自己参与应酬,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当然我也有不变的地方,那就是对电影的热爱,从小就有,一直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