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利润如何最大化、成本怎样最小化是永恒的主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也在不断的变化。
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就必须对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以使成本最小,即遵循阶段性成本最小化的原则。
成本,其实是会计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为了得到一定的预期结果所付出的代价,根据成本统计选取的“坐标系统”的不同,其可进行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分类,也可进行以可变、不变进行分类,甚至更多的分类。
如果将“坐标系统”进行“拉伸或放大”,进行系统之间的换算,发现其中的联络关系,你将会发现一个体系的存在。因此,选取不同的“坐标系统”,除了独立分析外,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以及综合改进。
企业是市场中的微观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在研究企业问题时,考虑最多的就是成本问题。
那么如何进行控制成本,使其达到最小化呢?
首先,加强控制措施,减少无效消耗。从获得产品而发生消耗的关系来看,在企业的全部消耗上,有一部分是有效消耗,它是获得社会产品的必要消耗;另外一部分是无效消耗,是获得产品不应发生的消耗,如废品消耗、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等等。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有效消耗,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是一定的,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无效消耗,是相对变化的,是普遍存在的。后者是才是控制的对象,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这一消耗进行控制,使其降低的到最低点。
其次,加强管理,促进经济技术统一。企业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技术经济,从技术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重视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技术上的新成果只有在经济上需要且有采用它的条件时,才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成本控制在很多方面是从企业经济方面对技术工作提出的要求,如新产品的开发、质量的提高等,因而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又通过技术进步对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经济和技术的统一。
最后,加强内涵控制,推动外延控制。一般说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是按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步骤展开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内涵成本控制阶段,这是初步阶段,主要是打好基础;第二阶段外延成本控制阶段,这是完善发展阶段,主要是系统控制,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由经济管理型转向了技术管理型,有了质的飞跃,这是由于随着企业外部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企业增支减利因素不断增加,单纯靠内涵控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要由内涵控制为主转为外延控制为主,逐步形成外延控制体系,用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消化能力和发展能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成本控制阶段一旦变化,企业整体性的管理体系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涉及流程、制度、分配等多个方面,否则极易对冲于无形,体系如果不能适时的调整,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会对它进行调整。
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它是决定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基本趋势,由内而外并由外到内,相互动态调整,逐渐形成这一适应的过程,必然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此时再将“坐标系统”细化至成本系统看,它似乎是学会了自我革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