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说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部世界,同一个刺激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意义。”
前两天,看了鲁豫对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宁和刘纯燕的采访中,有一段对话特别触动了我。
鲁豫问王宁:“您看起来什么时候都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有没有过一个新闻本身给你内心带来巨大情感冲击,但你又不能有太大的情感外露。但却又难以控制,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王宁回答说:“有。比如,朝夕相处的同事罗晶年仅48岁去世了,当时是我播的悼词。”
看到他停顿了一下,一旁的刘纯燕接着说:“后来听他们台的同事讲,当时他几度哽咽,泣不成声,努力调整情绪后,努力掩饰着悲伤,报道了罗京逝世的新闻。”
看完这个采访,我感触良多。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职业,需要时常克制住自己,喜怒哀乐都不能表现的太过明显。压抑着压抑着,长年累月也就会对外界的事情反应变得平淡了许多。
有时候明明内心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身体语言,言语之间表现出来的,却是很平静很平淡的,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也许正因为这样长期压抑和克制自己,让很多人容易被别人误解。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只是慢慢从别人眼中的自己,慢慢领悟到很多,值得我自省的地方。
01
一次课间休息,与同事刘老师闲聊了起来。我对她说:“其实我挺欣赏你的个性,喜怒哀乐都能及时地表现出来,特别好。”
刘老师说:“我觉得你的性格才好,脾气也好,遇到什么事都能很淡定,不急不躁的。别人还不容易看出你的内心。”
听到同事这么说,我当时心咯噔了一下,虽然表面还是笑了一下,但是内心却有些不是滋味。
心里想:原来我给别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呀!可我明明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啊。我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自己平时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02
一天正在上着课,班上的一个可爱的女生紫嫣问:“老师,我可以问你个问题吗?” 我点点头:“可以呀” “老师,你有过生气的时候吗?”
当时一听,我觉得有点吃惊,问学生:“我从来没有生气过吗?” 学生们摇摇头,异口同声答道“没有”。
过后,这让我仔细回顾自己的过往,发现自己真的很少关注过自己的内心,认为在大家面前一定要有好脾气,就算再不高兴,也不能表现出来。
03
有个朋友和我说,她去孤儿院探望了孤儿。看到他们大冬天的,没鞋子穿,还穿着短袖短裤,心酸得令她直掉泪。一旁的我不住的点头,但朋友看到我的表情没有多大变化,说“也许你没有亲眼看到你体会不到。”
但其实我内心是在想:听说挺多人捐钱捐物去的,但是怎么没鞋子穿呢?正在疑虑中。可我当时却什么也没说出口。
过后我在想,也许是自己习惯压抑自己,不习惯说出反驳别人的话。至于到最后,自己都习惯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生活中时常让我们感到自己处于一个孤岛之中而不被别人理解呢?
当我不停地深入内省,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我发现困扰自己的原因,是活得不够真实。也让我慢慢明白,为什么很少能体会到真正快乐的原因。
不管什么时候和谁交流,我们如果习惯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压抑自己,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内心真实的世界,害怕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越是如此,越会让人无法了解真实的自己。
那么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过于压抑时,该怎么做呢?
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龙提出趁“凉”打铁的方法,当涉及深层次的情感时,最好等到情感的高潮退去,防御消失时,再开始分析。
静下心来,我们就会发现是追求完美的自我防御机制阻碍了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甚至把自己内心深深地隐藏起来。
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和快乐,就要让自己过得真实自在,坦荡。这样,才能与他人拉近距离,彼此变得更亲近。
情绪管理专家海蓝博士曾在《不完美才美》一书中提出:人感受爱的最直接方式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亲亲抱抱。
我想这不仅适用于大人与孩子之间,还是有一大人与大人之间。
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关怀不完美的自己,让自己学会喜欢自己,爱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丰盈起来。用由内而外的快乐去感染和影响别人,胜过你在朋友圈传播正能量的千言万语。
当你真正充满正能量和活力时,你才能有余力去关爱身边的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吧,放下你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再努力去压抑真实的自己,勇敢去活得真实,与人相互靠近,彼此温暖。
要始终相信,自己就是充满力量,充满爱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