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拆解稿听书稿训练营”已经接近了尾声,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使我收获良多。
回首过去,那时的我是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如今能写出这么多文字的。这都要感谢弘丹老师的优质课程,以及自身的不懈坚持。
其实,撰写拆解稿和听书稿,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是要用心罢了。这里的用心不仅是要认真学习弘丹老师的课程内容,更是要将其付诸实践。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课程上提到的各种理论再好,如果不曾将其好好实践一番,哪怕记得再牢,也不会有太深刻的体会。
如果只看干货技巧,其实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的,只是知道有这样的理论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灵活运用。我试着去看其他作者写的优质文章,两相对照之下,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于是我就采用了最笨的方法,直接把各种优质的文章拿来看,仿照其行文脉络,并结合课上学到的技巧方法,试着去写作。先打造出一个粗坯,再一遍遍地仔细打磨。
一个人闭门造车终究不会有太大作为,还很容易跑偏,所以写成初稿后,要交由弘丹老师团队的点评老师点评,获得点评反馈。有了反馈,才能定位自己当前的水平,找出漏洞,并不断弥补纠正,才能越学越好,形成良性循环。
下面我再大致复盘一下有关拆解稿和听书稿学习的收获。
一、有关拆解稿的收获
所谓拆解稿,就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将书的内容按照目录或页数进行划分,拆解成若干份,每一份对应写成一篇文章,通常是5-10篇。
每一篇文章都要从原书中提炼总结出的精华要点,要么是观点新鲜,要么是打动人心。同时每一篇文章的标题一定要足够吸引人,最好能够直接点出核心要点。
拆解稿的文章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的。如果是第一篇文章,通常是先在开头写一个导读,引出所要讲解的书籍,让读者大致了解所要讲的内容而不显得突兀。在导读之后再适当把书的作者介绍一二,作者过硬的背景可以增加读者的信服度。
接下来就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了,主体内容通常是分成3-5个部分来写。每一个部分的字数要大致相当才好,如果彼此间字数相差太大,那么相互对比之下,字数多的部分会显得臃肿,而字数少的部分会显得短斤少两,给读者的观感不好。
每一个部分都要起一个小标题,这些小标题不是随便起的,不仅要紧扣文章的主题,还要做到彼此间的意义不重叠,相当于是从文章的核心观点出发,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扩展论述。
在主体内容中,观点倒是很容易找,因为这本就是站在原书的基础上的。但难就难在,要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辅助证明观点。如果没有鲜活的案例加持,一不小心文章就会写成一大堆观点的堆砌,结果读者读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嚼头。
没有人会喜欢看通篇的大道理的。而恰到好处的案例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以说案例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只是拆解稿一般不会直接使用原书中的案例,这就需要我们从其它地方找合适的案例,但这不是立刻就能找到的,需要我们努力搜索。
所以平时不写拆解稿的时候,我们要未雨绸缪,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遇到好的案例就记录下来,收藏在一个专门的素材库中以备不时之需,这需要长期的坚持。
主体内容写完后就要写结语,将整篇文章的内容适当总结一二。另外还可以与读者互动,在结语之下,写一两个话题,向读者提问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让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在平台的留言区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增加用户活跃度。
从总体看来,文章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以2500-3000字为适宜。因为拆解稿相当于新媒体文章,发布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上。
大部分情况下读者都是在手机屏幕上看新媒体文章的,文章太短会显得分量不够,可是如果太长,手指在屏幕上划拉好似没有尽头,容易让人读起来疲惫厌烦。
同时排版格式也要注意,每一段不要太长,50字左右最佳,最长不要超过100字。因为受手机屏幕尺寸的限制,如果段落太长,占满整个屏幕,读者阅读时会很累。同理,每段的开头也不需要首行缩进两格。
以上是第一篇文章的格式要求,而第二篇至最后一篇,总体上格式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开头的导读,要注意承接上一篇的内容,做到合理衔接。而最后一篇的结语要把前面所有的文章内容再适当总结升华一下。
二、有关听书稿的收获
所谓听书稿,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将书的内容进行提炼浓缩,写成一篇文章。
文章格式与拆解稿类似,先介绍一下书的名称、作者的创作背景,再大致讲解一下书的主题思想,接下来就进入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一般是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一点也和拆解稿相似,只不过这里是要以整本书的内容为蓝本,提炼出三个重点内容。
听书稿通常是6000-8000字,看起来字数很多,但如果把原书中所有的要点都罗列进去,绝对是装不下的。
所以要懂得取舍,从原书中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重点解读,并分析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主线。而一些与这条主线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舍去。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文章内容足够精炼。
提炼的三个重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这取决于原书本身的内容结构。
当然,这些重点内容也是需要适当的案例来调和一下的,听书稿倒是可以使用原书中的案例,只不过最好还是多写一些与现实生活更贴近的案例,从而增强听众的代入感。
最后,就是写一个总结,把前面的三个重点内容再汇总一下,再适当升华一下主旨。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听书稿不像拆解稿那样直接以文字形式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它是先由主播朗读制成音频文件,然后再发布在平台上。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听书稿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口语化的表达,写出来的文字要方便主播朗读。如果写的文字太佶屈聱牙,不仅主播读起来费劲,听众也听着费劲。
或许在写的时候,用眼睛看文章的观感还不错,但用嘴读起来就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文章完成后,自己用嘴朗读一下,看看哪里有拗口的地方,然后再加以完善。
提供听书产品的平台,一般都会给每个产品配一个思维导图,帮助用户快速了解产品的大致内容,从而判断要不要购买。所以除了写听书稿,对应的思维导图也是要会画的。
思维导图分两种,一种是在初始的创作阶段,为了理清书的内容而画的大纲性质的思维导图,另一种是在听书稿完成后,根据文章内容而画的介绍性质的思维导图。前者是面向平台,而后者是面向用户。
其实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在总结撰写拆解稿、听书稿本身的技巧。然而写作的技巧有章法可循,读书的过程却无法凭空产生,再好的写作技巧也要以阅读的内容为依托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弘丹老师在训练营刚开始的时候,教授的王者阅读法真是不可或缺的,高效的阅读奠定了我们之后的创作基础。
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只有当我们阅读量足够大,吸取足够多的营养,并不断做读书笔记,才能促进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而且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之后,我整个人也变通透了许多。或许这点改变还不足一使我脱胎换骨,但也必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眼下只不过是刚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我将坚定不移地在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走下去。生命漫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