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都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人们往往倾向于保留自己已有的东西,而不愿有所改变。
当我们面临外在不确定的变化时,维持现状的倾向非常明显,不过有时候这也会造成一些弊端和损失。
比如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发现不宜继续下去,但却苦于各种原因而将错就错,欲罢不能。
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们太顾及过去的成本造成的,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过去的投入,在未来不会产生价值。
你以前为一件事花进去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沉没掉的,准确的说,沉没成本对于现在来说,就不是成本。
但沉没成本比较难以克服,尤其是面临金钱决策的时候。比如你投资,现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不得不进行抉择的时候,你只注意到自己已经投资的钱,不想白白浪费这笔钱,却忽视了真正的重点——无法冷静思考自己所选择的结果会耗费多少钱,以及对将来的利益有何影响。
原来自己投资朋友的淘宝店,店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当时没有仔细考虑是不是因为经营、产品和市场饱和的问题,想的是如何把成本捞回来,有点像陷入了赌徒心态,以至于最后窟窿越来越大,实在扛不住了,才选择了放弃。
如果当时能冷静的分析,没有让不甘心占据整个大脑的话,损失会小的多。
与其为已经付出的钱烦恼,不如换算成最终的利益,这样你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了。
好的投资者,输再多,不能穷尽资产去博翻本;赢面再大,也要考虑小概率事件,避免自己一败涂地无法翻身。
不能让情绪影响你的投资决策。
难以克服沉没成本的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方面是大家不可能在每一次投入的时候,都能判断它到底在未来能不能产生价值。
另外一方面,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完全理性,很容易受到惯性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的意义就是,一旦你确定它沉没了,那么它就不能影响你的决策。
看到一位作者老喻,他总结了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
机器下围棋,它每下一手的时候,都计算自己在当前局面下的赢棋概率。对它而言,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这一步和此前的那些棋没有什么关系,它就从当下这一步出发,计算获胜的概率。你看,机器是不是像一个勤奋的傻孩子,它虽然比人类懂得更多,但每一步都仍然是从头推理,每一步都像是婴儿般地学习、探索,所以能下出一些人类从未想过的棋和手段。
机器从来不纠结,不理会沉没成本,绝不感情用事,也不会对未来心存侥幸。它只是聚焦于一件事情:赢棋。它只用一种标准衡量自己:概率。
举个例子,如果你进电影院看电影,十分钟之后你就知道这是一部烂片。那请问你是马上起身就走,还是坚持把烂片看完呢?
很多人的想法是,既然电影票已经买了,成本已经发生了,那就看完吧。而如果交给人工智能去决策,它的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跟此前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它就会从当下出发,计算获胜的概率,所以人工智能肯定会起身就走,因为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娱乐,既然是一部烂片,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坐着呢。
人类大脑的运行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过去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残留下来的记忆,对我们当下的判断是有很大影响的。从好的一面说,这提高了我们决策的速度,降低了大脑的负担。
但是,从坏的一面说,这种大脑运行的方式,也让我们成了经验的奴隶,不能客观地判断当下的形势,我们总是让过去的东西绑架了自己。
乔布斯非常喜欢一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所谓保持饥饿,就是保持对世界探索的热情。
而保持愚蠢,就是不断放空自己回到原点,放弃一切经验和存量,像个傻子一样,虚怀若谷地思考,时刻保持空杯心态。
生活和感情也是一样,都需要及时止损。
不喜欢的人或事,别想着可以将就一辈子;一天都呆不下去的地方,别想着可以凑合一辈子;没有希望挽回的人或事,别想着不放弃就可以力挽狂澜。
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焦虑不安时,当你想放弃换个方向时,大多数身边人会对说:熬熬,忍忍就过去了,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宁愿提高自己忍受的能力,也不愿意改变现状。最后造成恶性循环,但别人是不会对你负责的,你还是要承受痛苦。
我们需要要对自己有较客观的评估,当你已经意识到压力较大,较长时间内都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时,这种压力极有可能会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损伤,那就赶紧改变环境,不要再喝着鸡汤,喊着要改变自己了。
不是自己的原因,为什么要改变自己?
一定要学会及时离开,及时止损。不要放任自己的委屈,余下的精力可以用来做很多对的事。
自我折磨是一种巨大的损耗。自己亲身体验过,做自己非常不喜欢和不适合的事情时,真是度日如年,心力交瘁,往往事情做不到满意的地步,得不到正向反馈,自己还陷入一种巨大的痛苦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出力不讨好”!
愤怒如果无法释放,转为内化,就是对自己的攻击。攻击力会变成长久的惯性,于是你会被焦虑笼罩。
做个不为难自己的人,需要很大的能力。
很多人宁愿委屈自己,逃避着渐无生气的关系,也无法正式结束一段感情。
明明知道拖下去不是办法,却还是一拖再拖,因为这大概是最轻松的活法了吧。就像冬日清晨窝在被窝里,哪怕再多一秒也好,即便明知总是要起床。
人始终摆脱不了习惯的惯性。重新开始一段感情,一切都要从零到一,再一次会耗费我大量的“成本”,想想都觉得麻烦,还是待在原地吧……
这里面藏着人性最深的软弱,这次还是算了吧。
大概是真的伤到了极点,失望到了极点,一切都到了无可挽留的地步,以至后来回想时再无留恋,才能下定决心“忍痛割爱”吧。
我一直笃定:长痛不如短痛。有些结果明明自己就能预见,已成定局,为何还要重蹈覆辙?
感情也好,做事也好,其实最痛苦的不是遇不到对的,而是执着地坚持错的。
如果不爱一个人了,不会因为我已经为这个人付出了很多,而舍不得分手;分析一只股票,如果不看好它的未来,就会果断卖出,而不会说:哎呀,我还亏着钱呢,等涨回来我再卖吧。
及时止损的能力, 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