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给女儿洗澡的时候,她不像以往叽叽喳喳,我给她身上打了很多沐浴露,她被泡泡包裹着也是闷闷的,没有像以往笑着叫着抗议泡泡太多,她的情绪不高还有心事,我憋着没问她等着她自己说。
过了一会儿,她从沉思中抬起头问我:“妈妈,我很喜欢你给我买的那本讲北京的《寻宝记》,这几天我都在看,真的很有意思,怎么看都不嫌烦,可是我画的人为什么那么难看?”
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从小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能快速做出选择,她不喜欢的衣服无论你怎么说也不肯穿,所以家里还有很多新衣从未上过身。而且她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事情做不好的时候,她会生气发脾气,把自己气得哇哇哭。她喜欢上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此,直到她自己厌倦放弃。
这几天我知道她一直在读《寻宝记.北京》,其他的什么事都引不起她的注意和兴趣,我的童年也是读到自己喜欢的书就爱不释手,很能理解这种情愫,索性也没逼着她做别的事情,连吃饭时间也由着她。
她学画画快一年了,平时在家里得空的时候就会画上几张,她自己的作品都视如珍宝,不允许我们扔掉,我也觉得把这些储存起来挺有意义的,等到她长大回头看她儿时的涂鸦,会带着怎样的心境?
这大半年的时间她画了两纸箱的画稿。最近她已经不满足于在单张纸上作画,喜欢在连续的几张纸上画长长的故事,需要配文字的地方,她不会写的字会请大人帮忙,有那么一点点像绘本和连环画的感觉,前几天她央求我给她买一个订书机,这样她就可以把自己的画制作成书,她对把自己的画订成一本书这件事非常热衷。自从得了《寻宝记》之后,她更热衷于创作自己的故事和书作,经常是吃饭叫不动,连出门玩也兴致乏乏。坐在那里一画就是很长时间。这样的孩子,你说她什么好呢?
我问她:“你为什么觉得自己画的难看?”
她说:“人的脸总是画不好,书上的人有的都不画耳朵,我画了可是总不好看。线条也不好看。”昨天我看到尼采的一篇文章,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刚接触一样的事物的时候,总是喜欢的,愿意投入,也享受其中的美妙,但是等到我们真的深入之后,渐渐就生出枯燥之感,这个世界上大多的事物都是如此。对于孩子来说,运笔画出第一幅画,那自是很得意的,但是随着阅历的深入和经历的增加,自己笔下的画和心里所想的总是有那么一丝差距,不对味,不能绘心之所想也是带有几份失落感吧,不知道久了会不会生出厌弃之心。更何况,不管是哪种技能,进步的路径都不会是直线上升的,总有一个瓶颈期,之后是云开见日月,如此循环往复。能在某个领域登顶的都是大牛之人,守得住寂寞,抵得过困扰。
就像这写作,我知道身边有很多人文笔很好,也喜欢写作,但是真正坚持写的人真的很少。如果仅仅把写作当成一种茶余饭后的享受是轻松的,不用用心雕琢文字,不用长期坚持耕耘,因此也不会生出困扰,不会产生无奈感和枯燥感,但同时也离靠写作为生的作家或写手相差万里。
之前有同学看到我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女儿的画画和读书故事,劝我不要把她培养成文艺青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赚钱,让她多学习些赚钱的技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文艺青年的人生是过不好的,但有母若我,这样的基因又怎么可能有一个把赚钱看的大过天的孩子。况且,我的孩子,如果我真的对她有什么希冀,也是想看她今生可以活得恣意而洒脱,爱自己所爱,不必违心的屈就自己。况且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有用的, 有价值的,谁也说不清,一千个人眼里大概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说:“你有没有试过去仔细研究一下《寻宝记》上的人都是怎么画的?如果你喜欢你可以临摹。”
她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像是有了决心和想法,样子看上去也轻松了。她又阳光明媚的开始叨叨了:“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唐诗,但是我没记住怎么念的,第一句有路漫漫,第二句有泪不干,后面的意思就是我们俩今天在马上相见了,请你帮我传个话报个平安。”我搜索了下自己的大脑,我也不知道这首诗什么,她颠颠地跑出去去找自己的《唐诗三百首》了。